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委谭启龙:魂系四明大地 一身气正风清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6-30 07:40:53

 

  抗日战争时期,谭启龙与张文碧、刘亨云在浙东梁弄。左起:刘亨云、谭启龙、张文碧。

■党史上的宁波

  名人

  人物简介

  谭启龙(1913年1月—2003年1月),男,汉族,江西永新人,曾化名胡志萍。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期间在上海负责浙皖闽省联络站。1942年7月起,任浙东区党委书记兼三北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委员。解放后,先后担任浙江、福建、山东、青海、四川等5省省委书记、四川省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第二政委、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2003年1月22日在济南逝世。

  转战四明山 建设新浙江

  谭启龙对宁波这片热土充满了感情。抗战时期,他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率部挺进浙东,组建了新四军浙东纵队,使浙东成为我党领导下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他领导的浙东纵队不仅打响了浙东敌后抗日第一枪,而且破灭了所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浙东纵队转战三北、四明和金萧、浦东地区,狠狠地打击日寇。1942年夏,为了进一步开辟和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谭启龙受命担任浙东区党委书记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政委,统一领导浙东敌后抗战。他在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由点到面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减租斗争。那个年代,谭政委的名字在三北一带妇孺皆知。

  解放初期,谭启龙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当时,蒋介石在宁波奉化溪口的住宅等遭到当地群众破坏。浙江省委颁发布告,要求保护蒋介石的家产和祖坟。谭启龙特地赶到奉化,要求宁波地委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将蒋介石住宅的家具、摆设都要恢复原貌。他还要求妥善保护当年蒋介石软禁张学良的地方,妥善保护蒋家以及周围环境。在省委及宁波地委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的老家和祖坟以及周围环境都保持了原貌。

  在浙江任职期间,谭启龙领导全省人民医治战争创伤,全力建设新浙江。1954年8月,谭启龙奉命调离浙江。但他仍关心浙江、情系浙江,尤其把浙东当成他的第二故乡。他对浙东的山山水水,对老区人民、老区建设一直魂牵梦萦。

  军民恩情深 百年魂归来

  关于谭启龙对浙东的深厚情谊,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1945年9月底,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当时,谭启龙的二儿子谭大凯只有半岁,正由梁弄当地一位农村妇女翁大花养着,翁大花自己还有个比谭大凯大几个月的亲生儿子裘明星。新四军要北撤了,如果将当时在浙东地区很有名气的谭政委的儿子留下,反动派很难放过他。翁大花毅然决定把亲生儿子留给家人,自己带着谭大凯跟随部队北撤。不幸的是翁大花于1947年牺牲在沂蒙山区。解放后,在浙江任职的谭启龙带着儿子谭大凯来四明山认亲,要自己的两个儿子谭大凯和谭大骏永远记住四明山妈妈的养育之恩,永远记住四明山下还有这么一个亲兄弟。

  “不要忘记四明山根据地的老百姓!”这是谭启龙对子女的希望,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四明山是谭启龙生前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这片根据地是他率领的部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片热土记录了他出生入死的革命岁月。谭启龙子女向记者介绍,老人生前就曾多次表示,要在百年后回归四明山。而原梁弄区委书记胡国强向记者回忆,谭启龙离休后曾多次来到余姚,看望老战友,参观革命旧址,由此萌生了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四明山上的想法。根据谭启龙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四明山革命先辈碑林,他的墓地和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并排,这两位昔日的战友、同事,在百年之后,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言传身教 子女在科技领域勇攀高峰

  谭启龙的大儿子谭大骏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自从上学起,一直住校,直至大学毕业,每年仅在寒暑假回家与父母相聚,青少年时期与父亲共处的机会并不多。记忆中,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即使寒暑假,父子俩也难得有空聊聊。而谭启龙的小女儿谭彦也表示,父亲总是不在家,总在外忙于工作。在子女的眼中,谭启龙是一位标准的慈父,行伍出身的他从未打骂过孩子,连一句训斥的话都没有。

  谭启龙小时候没有读过书,参加革命后,他坚持从战争和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知识分子学习。他坚持带着问题学,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父亲非常爱学习!”谭彦对记者说,在晚年时期,谭老仍坚持每天看电视、读报纸,并将重要新闻摘录下来,吩咐秘书留存备用。“即使到了90岁,父亲因患白内障,眼睛看不大清楚,还是通过阅读报纸大标题和收听新闻的形式来学习中央有关政策,了解国内外大事。”

  谭启龙生前身体力行,注重学习,也为子女们树立了榜样。谭彦记得,父亲虽然在多个省份任职,但不管在哪里,家里总是保持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孩子们的书架、书柜是远近闻名的“图书馆”。谭彦说当年她是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大学的,父亲总是在信中鞭策她务必努力学习。“你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和作风。你不好好学习,对自己、对国家、对人民都是犯罪!!!”她至今记得,父亲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谭启龙对子女学习方面的要求极为严格。大儿子谭大骏记得自己刚上初中时,因不适应学校的住宿环境而逃学。谭启龙知道后,将他抓到屋里,关了一天。“这是父亲唯一一次惩罚我。”谭大骏说。

  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5个子女都选择了将科学技术研究作为自己的事业。“父亲心里也有着很朴素的想法,他希望我们都能在科学技术方面学到一点真本事,拥有一技之长,在造就自己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祖国和人民。”谭彦说。

  据谭大骏介绍,他本人退休前在一家高科技研究所工作,老二是部队无线电方面的总工程师,老三是密码专家,老四是部队日语翻译人才,最小的妹妹从事医务工作和科技外事工作。兄妹5人齐头并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努力工作,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父亲的理想信念会代代相传

  “父亲总是教育我们不要脱离劳动实践,他总是创造机会,让我们去感受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不以干部子弟自居。”谭大骏说。在山东任省委书记时,谭启龙还要求团省委组织省级机关干部子女参加集体劳动。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谭大骏放暑假回家,被任命为“队长”,和其他干部子女一起赴泰安农村劳动了大半个暑假。锻炼结束后,谭启龙对孩子们的表现很满意,要求他们写劳动体会,发表在报刊上。谭大骏说,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和弟弟妹妹们都能体会到。

  “不要有架子!”这是父亲谭启龙对自己和子女的要求。“没有架子!”这是子女们对父亲的承诺。他们很自豪地做到了!谭彦记得,父亲调到福建任职时,她也跟着到了福建工作。在那里,她从来没有向周围人透露过自己的家庭背景,同事们很久都不清楚她的身份。

  “父亲有着特别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度过血雨腥风的岁月,伴随他的一生。他把这种信念传递给了我们以及下一代,我相信,理想和信念会在我们家代代相传!”谭彦最后表示。

  记者手记

  低调谦和也是谭老留给后人的财富

  为了此次采访,我特地购买了《谭启龙纪念文集》一书。细细翻阅,一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共产党人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他在四明山战斗过,在浙江工作过,而今又长眠在四明山青松翠柏间。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前身后都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他是一位革命将领和高级干部,他的心中充满了家国大爱!

  采访谭启龙子女的过程是“曲折”的。他们一次次婉拒了记者的要求,“父亲所做的一切都写进了历史,留给后人评说。我们作为子女,不想借他的光!”而当他们最终同意接受采访,并在电话中向记者讲述父亲当年的件件往事时,言语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激。这种低调谦和的为人、独立自信的品格,不正是谭老留给子女的精神财富吗?

  见习记者 金莉娜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