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我们走在大路上》、《唱支山歌给党听》、《社员都是向阳花》……走进10多平方米的客厅,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这一张张经典红色老歌片,仿佛一条时光隧道,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1000多张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红色歌片,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收藏这些红色史料的,是60岁的宁波人李亚国。
歌片是他少年时的最爱
“这些歌片全都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产物,现在已不多见了。”李亚国告诉记者,他的收藏起步于1961年。那时,他还是个刚上中学的男孩子。有一次走过东门口的一家图片社,一眼就被悬挂在橱窗里的那些琳琅满目的歌片吸引住了。
“这是一种类似照片的歌片,上面印着的都是当年流行的红色革命歌曲。不但有歌词、歌谱,而且还配有生动的人物形象。”站在橱窗前,从小就喜欢唱歌的李亚国,怎么也不想走了,看了一遍又一遍后,见天色已晚,这才回了家。
那天晚上,李亚国怎么也睡不着觉,那些歌片让他心潮澎湃。从此,他爱上了收藏歌片。
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不像现在富裕,虽说买一张歌片只要几分钱,但对于还在读书上学的他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外婆、舅舅特别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每次去,总要给上几毛钱,父母平时给的几分零花钱,他都舍不得花,全都积攒起来,去买那些歌片了。
“彩色的5分钱一张,黑白的4分钱一张。”李亚国告诉记者,为了省下钱多买点歌片,他特意自学了照相着色技术,自己动手给黑白歌片添彩上色。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着色过的歌片和图片社里卖的彩色歌片已经难分上下了。
歌片伴他走过艰难岁月
就在李亚国痴心于红色歌片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了,不但图片社再也不卖歌片了,而且红卫兵还将不少红色歌曲斥为反动歌曲和靡靡之音。“横扫四旧”甚嚣尘上的那些日子,他将这些歌片细心地藏了起来,生怕被红卫兵和造反派发现。
1969年,李亚国下乡插队,到慈溪龙山当了一名知青,他将心爱的歌片带到了农村。
知青的岁月是非常辛苦的,龙山是个半粮半棉区,除了种水稻,还要种棉花,一年到头都有忙不完的农活,但年终分红收入寥寥无几。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家里没米了,想拿些生产队分的稻谷去碾米,可一摸口袋只有3分钱。怎么办?想到自己还有几把不用的铜钥匙,就走了几里地,去废品站兑换几分钱,谁知人家根本不要。最后还是在一位老农的指点下,才拿谷子换来了几个鸭蛋。
“6年的知青生涯,是红歌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李亚国说,由于他会唱歌会乐器,每当生产队开会时,贫下中农们都喜欢听他唱一曲红歌,渐渐地,他就在生产大队里出了名。平时遇到下雨天不出工,队里的老老少少,也都会聚集到他的宿舍,听他唱歌吹笛子。看他是个城里孩子,农民们就在出工干活时请他在地头唱上一曲,这样可以少分点活给他。李亚国知道这是大家在照顾自己,直到现在还很感激村里的农民们。
这个会唱歌的小伙子,渐渐在附近大队也有了点小名气,遇到需要和别的大队打交道的事,也常常派他出面去办。那个时候,县里几乎年年都要组织各公社去海边筑海塘,几百人到海边安营扎寨,免不了要麻烦当地农民。只要李亚国出马,只要听他唱一首歌,大家就会爽快地给予帮助。
歌片已成为他一生珍藏
回城后,李亚国当了一名工人。上世纪90年代,他遭遇了下岗。面对困境,他并没有消沉和抱怨,而是重新找到了工作。他说,是红歌让他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怎样去面对艰难困苦。因为,他的内心始终是充实的。
50年中,尽管经历了人生的多次变故,但李亚国对于这些歌片的痴爱始终没有改变。文革期间,他想尽办法,保存下了这些钟爱的歌片;下乡插队时,他将歌片带到了农村,藏在箱子底下。回城后,他又仔仔细细地将这些宝贝塑封好,装到专用的册子里。他说:“每一张歌片都来之不易,每一张歌片都有自己的故事啊!”
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收藏歌片的人已经很少,市面上也很难找到歌片了。为了收集更多的歌片,李亚国一有空就跑出去地毯式搜索。范宅的古玩收藏店、三市的交易市场、路边的小地摊,凡是可能出现歌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果知道外地有他还没收集到的歌片,他也会赶去。
采访结束时,李亚国说:“一个人能做好一件事,做好自己开心的事,一辈子足矣。我会用我的藏品,让更多人感受那段红色岁月,铭记那段光辉历程。”
宁波晚报记者 戴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