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星星之火从八角楼燎原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6-30 12:05:36

井冈山红色旅游景区。记者 刘波 摄

八角楼(资料照片)

  造物主轻轻一拨,就潇潇洒洒地将五百里井冈点缀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莽莽苍苍,巍峨挺拔。1927年秋,经过三湾改编的秋收起义队伍跟着毛委员上了井冈山,一杆红旗呼啸在井冈山头。次年,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南昌起义的部队在宁冈会师桥汇聚,两双扭转乾坤的巨手握着中国的命运。茅坪河送来了红薯,五斗江捧上了草药,村村寨寨献上了糯米糍粑,竹篓里背来了拥军鞋……三湾的红枫,茅坪八角楼的灯光,大小五井的杜鹃花,黄洋界的云海,五大哨囗的梭子、竹签,七溪岭的红杉,龙潭的翠竹,茨坪的红军练兵场,把井冈山写成一首革命史诗。

  我踏上了革命摇篮井冈山的红色之旅,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体味和感受井冈山精神的恢宏与伟大,巍峨与壮丽。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第一站是黄洋界。“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站在黄洋界,极目远眺,这里的确是个“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山上松苍竹翠,杜鹃红得炽烈似火,凝目井冈山的一山一松,松间的这条小路曾是毛泽东和朱德挑粮走过的羊肠小道吗?沉思足下的一草一木,这漫山的红杜鹃,曾是数以万计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吗?伸手拨开雾霭,饱览这巍峨之山、英雄之山,苍茫林海,重峦叠嶂,云雾缭绕,思绪万端。猛然间,“天下第一山”,朱德所提的五个遒劲的大字映入眼帘。噢,我们依然记得那段历史,井冈山是我们党于1927年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开始,星星之火燃遍了神州大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不仅对井冈山根据地在军事上“围剿”,而且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井冈山。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八角楼的灯光

  在井冈山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赭黄色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房,这栋小楼就是“八角楼”。

  八角楼不是人们所想像中八角形的楼,而是因为房子的楼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地称它为八角楼。

  楼房墙上,当年红军战士写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辨。

  沿着窄小的木梯上到二层,是毛主席当年生活和工作的房间。

  外屋摆放着一张餐桌,墙上悬挂着的是毛主席与贺子珍同志当年的照片。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都是毛主席和贺子珍同志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

  1927年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在青油灯下,他披着毯子抵御深夜的寒气,用一根灯芯来照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望着这简陋的房屋,无比的敬仰之情涌上心头,这八角楼那微弱的油灯之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万丈光芒。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为革命浴血奋战的先辈们,因为他们的生命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追怀他们的业绩和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前进不竭的动力。

  走出八角楼,回头凝望着这座只有两层的普通的小楼房,“八角楼的灯光”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旋律仿佛在耳边响起: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

  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

  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

  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

  “无字”的丰碑

  走进井冈山烈士陵园,双腿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肩上仿佛被压上了千斤的重担,眼前仿佛闪过一幅幅鲜活的战斗场面:浓密的树林里,听得见隆隆的炮声;稠密的云气中,似乎飘散着当年的硝烟……脚下的石阶,斑驳而又沧桑,混合着多少沉思与悲凉,混合着多少泪水与鲜血,混合着多少失望与希望。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无论是广大红军将士,还是地方干部、人民群众,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抱着“为主义而牺牲”的坚强决心,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许多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井冈山斗争时期,边界六县一山牺牲的革命烈士共有4.8万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计有15744人,无名烈士有32300余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现珍藏着一座“无字碑”,“无字碑”汇聚了中国革命先烈的不朽英魂。

  如今的井冈山已成红色旅游城市

  苍茫五百里井冈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红色历史,留下了红军们顽强的品格,激励着中国走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

  如今的井冈山,已经成为新兴的红色旅游城市。茨坪的高档宾馆一家挨着一家。宾馆外“天街”的商铺里,有数不清的旅游纪念品,但最显眼的则是印有毛泽东、十大元帅、红军等形象的革命纪念品;“红米饭”和“南瓜汤”几乎是所有饭店的广告;《送郎当红军》、《十送红军》等歌曲的旋律似乎无处不在,总会在耳边悠扬地回荡。

  在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外毛泽东和朱德的雕像前,从广东来的一家三代十几口人站成两排,郑重地合影留念。毛泽东故居前,参观者看到当地中年妇女在卖自己编织的草鞋,便一拥而上,把十几双鞋统统买光。这些来自大城市的游客喜欢草鞋后跟上系着的红色丝带,他们愿意买回去挂在家里客厅的墙上。

  据了解,井冈山地区老百姓致富,最主要的是靠红色旅游。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井冈山,还不通公路,不通邮电。2004年,井冈山机场通航;2005年,井冈山开通国内首条通往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2007年,井冈山铁路投入运营。几十年来,这里日新月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市制定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去年,井冈山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30元,年增幅超过10%。

  记者 卢科霞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