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会议室场景
我市少先队员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记者 江涛 摄
遵义人自豪地把自己的城市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驱车从贵州省贵阳市前往遵义,一到遵义高速公路出口,这八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就跃入眼帘,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在我们心里油然而生。
在遵义这块红色圣地,我们先后瞻仰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红军山纪念碑,“转折之城”的深刻含义在我们脑海里愈加清晰。而通过和当地市民的交流,和遵义历史最为悠久的小学——育新小学师生的互动活动,遵义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更让我们赞叹不已。
一张会议桌
中国革命历史发生转折
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入口处悬挂着毛泽东主席1964年手书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座房屋原为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私人官邸,也是遵义城上世纪30年代最宏伟的建筑。
著名的遵义会议是在小楼二楼小客厅召开的,这个长方形的会议室基本保留了当年开会时的原貌。室内正中放着一张深红色的长方形大木桌,桌子四周摆着一圈藤椅,桌下还放着一个八角形的炭火盆。天花板正中,悬挂着一盏圆形瓷罩的“洋油”灯。东壁挂着一架木框镜面的自鸣钟,还有两个壁柜。两壁是一排明亮的玻璃窗。
围绕着这张厚实沉重的长方形木桌,20名与会者经过三天的激烈交锋,中国革命的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在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下,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万里长征。3万红军在陷入十几倍于己的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于1935年1月到达遵义。下一步往哪里走、仗怎么打……关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问题紧迫地摆在眼前。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结、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战略战术和基本原则,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正是这次会议,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一条红军街
遵义人民生活发生巨变
会址周边,还密集地分布着红军总政治部、红军警备司令部、红军干部大会场、红军烈士陵园等纪念场所。围绕着这些红色景点的,是修复如旧的商业街区。质朴的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两旁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黄墙、黑瓦、红灯笼,古色古香的遵义红军街上,各种红色旅游纪念品销售店琳琅满目,还有熙熙攘攘瞻仰革命圣地的游人们,让人重温历史厚重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当下遵义的勃勃生机。
在红军街上,许多微小的细节,都营造着浓郁的红色氛围。每天下午,身着红军服的“遵义群声红色文化艺术团”成为红军街上最靓丽的风景线。《十送红军》《长征》组歌……游客每行至此,几乎都会驻足欣赏,以正在演唱的他们为背景拍照留念,或者大声唱和。合唱团的团员都是退休老人,每天来红军街合唱红歌,风雨无阻。天暖时甚至一天早晚各唱一场。“如今大家的生活都好了,而我现在能在家乡这么美的红军街上唱红歌、宣扬红色文化,是我晚年生活中最大的价值和幸福。”年已76岁的欧天龙老人说。
在记者采访接触到的遵义当地市民中,也时时刻刻感受着遵义给他们带来的自豪感。育新小学校长冷彬曾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遵义这么多年的喜人变化!宁波和遵义一样具有悠久的红色传统,希望宁波客人也能喜欢上遵义这座城市。”
的确,上世纪30年代的遵义城不过3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万。如今走在遵义街头,处处可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当年的遵义城发展至今,已变身成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山水园林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遵义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称号。在这里,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
“遵义会议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我们研究遵义会议,就是要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摸索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黔生说,遵义自古“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地”,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效,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创新。遵义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摸索出了自己的新路子,更多喜人的变化正在改变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记者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