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党史上的宁波名人:“永不凋谢的红花”肖东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7-01 11:25:16

烈士陵园内有以她名字命名的纪念亭。

杨光在讲述肖东的事迹。

  ■党史上的宁波名人

  人物简介

  肖东(1920—1948),原名董鹤棣,又名董鸣九、董菊芬、董阿菊。浙江鄞县姜山镇前董村人,出生农民家庭。

  “七·七”抗战爆发后,肖东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由组织决定,留下坚持四明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先后任虞东区特派员、区委书记、兼武工队指导员,中共姚虞县工委委员等职。1948年6月在沿江凤亭乡鸭塘湖不幸被捕,同年9月被害于姚北彭东乡游源岙,时年29岁。

  狱中的最后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我一切都好,请你放心,我一定为妈妈争气,决不辜负你的培育之恩。”这封饱含深情与无限忠诚的信,写在1948年“七一”前夕。是肖东在余姚狱中写给四明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

  1948年6月,肖东在鸭塘湖村被捕。敌人动用各种严刑拷打,逼迫她交出党组织地址和党员名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无论是被用劈破了的毛竹毒打得全身皮开肉绽,还是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甚至在酷刑之后还被双手反绑悬吊了整整一夜,她都没有屈服,只说了一句:“你就是打死我,也休想知道!”

  敌人束手无策,只好将肖东押回监狱。尝尽了铁窗滋味的肖东,对自己的党更加热爱。深夜,她仰卧着身子,怀念着党,怀念着在四明山上的同志、领导和亲人。想到即将到来的“七一”,肖东有了一个念头,要绣一面党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亲爱的妈妈”。然而几经努力,肖东都没有办法在狱中弄到布料和针线。最后,她终于弄到了一支短短的铅笔头和一张纸片,给上级党组织写了一封信。

  深知自己出狱无望的肖东郑重其事地将信交给了难友姚招南,并嘱咐她说:“阿南,我案子重,为党献身的日子不远了。你政治身份没有暴露,仍有出去的希望,请一定设法把信送给我的上级党组织。”这封信后来送到四明特办朱之光的手里,朱之光看了之后很沉痛,他把此信视为最重要的纪念品。

  8月间,肖东被转移到蜀山监狱关押。她被捕身穿单衣,党组织就为她做了粗布衣裤,通过关系,转送进监狱。在阴冷的监狱里,党的关怀和温暖,更加坚定了她革命信念。1948年9月12日,敌人给肖东上了脚镣手铐押到游源岙刑场,她视死如归,唱起了《国际歌》。傍晚7时左右,夜幕降临。肖东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

  谈起那些日子 老战友潸然泪下

  日前,记者辗转联系上了现居杭州西湖区的新四军老战士杨光。已经89岁高龄的杨光曾与肖东并肩作战两年之久,肖东牺牲后,杨光又肩负起了她曾经的工作。对于肖东的事迹,杨光可以说是最熟悉不过。而谈起一起革命的日子,那段艰苦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位已经年近九旬的老人,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一个瘦瘦的女同志,留着扣发,穿着一件淡蓝色短旗袍”,杨光这样描述他印象中的肖东。就是这样一位女同志,表现出来的“识大局、能吃苦”,至今都让杨光深感敬佩。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同时决定留下肖东等少量精干力量坚持原地斗争。但就是在这样最艰难的时刻,最艰苦的环境,肖东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在小南山一带进行革命活动。从她的年龄来说,当时还只有20多岁,是一棵革命的幼苗。可是她却像一棵屹立的大树,不怕狂风暴雨,不怕敌人的清剿、扫荡、烧山并村,老练、机警、大胆地同敌人周旋斗争。

  在虞东小南山,肖东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扩充四明山武装力量,恢复党组织,发展新党员,建立三线支部等,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党组织指示的传达文件、干部首长护送和粮食物资运输等任务。后来还在永和市、朱巷、谢家桥、南山乡建立人民政权,同时开辟了虞西新区。

  肖东与群众的关系也特别密切。“百步阶姐妹”、“仙姑洞大妈”、“后岗头伯伯”……虽然不是余姚当地人,但是余姚到处都有肖东的亲人。杨光老人在一首七律诗中赞扬她“风餐露宿征途险,驱雾拨云红灯亮。”

  敌人搜村清剿时,肖东经常住在山上的“仙姑洞”里,有时一连几天吃不到饭,就以野果充饥。有一次,一个放牛娃在山上发现了肖东,误以为是“仙姑洞娘娘”(当地关于仙姑洞的一个传说)。村里的一位大妈一直惦记着躲进山里的肖东,担心她一连几天没饭吃会撑不下去。听放牛娃这么一说,于是“将错就错”,准备了一些食物当作“供品”送到仙姑洞,既避开了敌人的视线使肖东的藏身之处没有暴露,又帮助肖东顺利地度过了山上的艰苦日子。后来,肖东一直亲切地称呼她“仙姑洞大妈”。

  烈士陵园两度扩建 铸就宝贵红色资源

  如果一个人的姓名成为一个地方的地名,总是容易想见,当地群众对这个人饱含着怎样的深情。1948年9月肖东牺牲后,埋葬在她的故乡——鄞县茅山乡。而肖东当时经常活动接触的余姚县凤亭乡人民为了表达对烈士的怀念之情,用烈士的英名将凤亭乡改名肖东乡(后与长丰乡合并,改称肖东镇),还在物资欠足的年代修建了肖东烈士陵园。

  在群山环抱的肖东镇前溪湖畔,肖东烈士陵园就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山麓是5间烈士史迹陈列室,200余平方面积。陈列室门前,是一座肖东的半身铜像,英姿飒爽,双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

  1990年9月,肖东乡人民政府在前溪湖畔建起了肖东烈士纪念碑,供后人瞻仰。烈士陵园建成之初,就成为了余姚市当时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来瞻仰与参观的人员多时要达到六七百人。但烈士陵园小,园中容不下这么多人,也没有地方向参观者介绍烈士事迹,硬件设施比较落后。

  1995年,一批离休老干部意识到了肖东烈士陵园扩建的必要性,但当时肖东镇财政又没有条件支付预计10余万元的扩建费用。于是,离退休支部组织了2个募捐小组,向企业和有关单位寻求支持。最后筹到了10余万元钱,修建了肖东烈士陵园广场,大大方便了参观,前来参观的人显著增加。2007年,兰江街道扩建了肖东烈士陵园,陵园面积从原来的2000多平方米扩大到5000平方米。

  记者手记

  那种精神是永恒的

  前溪湖畔那片郁郁葱葱的山林中,肖东烈士陵园静谧中透着庄严。站在那尊英姿飒爽的半身铜像前,我心潮涌起。我们能否踏着先烈足迹?我们能否把红旗扛起?一种激昂,一个振奋,一种思索,一个问题。而在杨光老人的家中,听着这位已年近九旬的老人讲述中的那个身材瘦小却仿佛蕴藏巨大能量的肖东,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份为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而不畏困苦,甚至不惜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

  现在革命先烈的身躯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了对人生的启示,这种启示将影响和激励着我们去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价值。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