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春,谭启龙(中)、张文碧(右)、刘亨云(左)在浙东三北的合影。谭启龙时任中共浙东区党委书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委;张文碧任中共浙东区党委委员、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刘亨云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参谋长。
何克希
连柏生
朱镜我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①
②
③
毛泽东、朱德给刘少奇、陈毅等电报
(一九四一年四月三十日)
“敌占宁波、奉化、温州、福州如系久占,你们应注意组织各该地之游击战争。有地方党者,指导地方党组织之,你们派少数人帮助之;无地方党者,由你们派人组织之。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州,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此区大有发展前途)。”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宁波和全国一样,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是年10月,失去组织关系的几位党员找到了回乡养病的宁波籍老党员朱镜我,重建了浙东临时特别委员会(经上级批准),恢复了中断达五年之久的浙东党组织。此后,浙东有了领导抗日救亡的核心。接着,在鄞县、镇海、奉化、宁海、定海、余姚、上虞、嵊县、新昌恢复重建了县工委。
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侵占浙东大片土地。浙东沦陷之后,中共宁属、绍属党组织组建了五支武装:慈东游击队、江南独立中队、定象五大队、鄞西六大队和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党领导和掌握的浦东武装“五支四大”、“宗德三大”、“暂三纵”等八九百人,自1941年5月起分七批南渡浙东三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北部)敌后,开展游击战,抗击日伪军,建立了中共浙东军分会。
1942年6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又陆续派了谭启龙、何克希等300多位党、政、军、财、文等方面的领导和骨干来浙东,在1942年7月和8月,成立了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谭启龙为区党委书记,何克希为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员,确定和实施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方针,在敌后与日伪军展开广泛的游击战,歼灭和牵制了日伪军各2万,到1944年1月正式打出了新四军浙东纵队的旗帜,开辟、巩固与发展了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三北、四明、金萧、淞沪、三东(镇海、鄞县、奉化三县东部和定海)。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和党政干部共15000余人为了和平大局,奉命北撤,忍痛告别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人物]
谭启龙(1913年——2003),江西永新人,曾用名胡志萍。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中共皖南区特委书记等职。1942年7月起任浙东区党委书记兼三北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委员。1945年1月起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委书记。
何克希(1906—1982),四川峨嵋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峨嵋县组织暴动。抗日战争爆发前,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8年后,参加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江南抗日义勇军指挥部副司令等职。1942年6月,为加强浙东敌后抗日斗争,奉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命,至浙东四明山,任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员。
1944年1月,部队整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任司令员。与谭启龙等一起,领导浙东军民打击日伪军,使浙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成为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
连柏生(1908—1992),上海市南汇县祝桥镇凉亭乡人。1940年3月末,奉党组织之命至“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学习,同年8月回到浦东,他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打通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指挥部的关系,取得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的番号,任支队长。
1941年,连柏生率领“五支队”分期分批由浦东向浙东转移。1944年1月,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这是浙东根据地的最高行政机构,连柏生任主席,并颁布《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
朱镜我(1901—1941),鄞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第一任党团书记、中共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共浙东临时特委书记、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新四军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等职。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事件]
浙东敌后抗日第一枪——相公殿之战
1941年6月18日,我“五支四大”与“宗德三大”在姚北相公殿(今属慈溪市)以北盐场宿营,得悉有日军30余人从庵东出发到相公殿,便立即到向天庵附近埋伏,日军劫掠物资后从相公殿回庵东,进入“五支四大”伏击圈后,我军突然开火,日军惊慌万状,被打死打伤各8名后逃跑。附近村民奔走相告,送茶送豆,此战大大鼓舞了浙东人民抗日的信心和决心,为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打响了第一枪。
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
1942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在慈北金仙寺成立,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下辖三、四、五支队,有指战员和办事处等干部共计1500余人、枪。进行的主要战斗有:杨觉殿战斗、万岙伏击战、解放梁弄之战。
新四军浙东纵队成立
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命令浙东抗日武装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任命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委,在1944年1月5日于梁弄正式宣告成立,共计3000余人。进行的主要战斗有:徐家岙战斗、奇袭虹桥、大鱼山岛血战、银山反抢粮等。
新四军浙东纵队归属苏浙军区领导
1945年2月5日,苏浙军区在浙西长兴成立,浙东纵队归属苏浙军区领导,编为第一旅,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委,以后起义的张俊升部为第二旅,浙东游击纵队已发展到10000人。主要战斗有:讨田战役、攻克鄞江桥、团桥伏击战、围攻掌起桥伪军据点。
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自从1937年10月重建“浙东临特”后,到1941年4月19日宁波沦陷前的三年半时间内,宁绍特委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国共第二次合作大好形势,领导和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他们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在各区、乡深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组织青年救亡室,后改为战时社会服务团,在余姚县就有40多个支团,2万多名团员。在慈溪为支援抗战,成立了3个战时任务大队,培养了一批抗日民运干部。
在宁波中学生中,筹建了抗日救亡组织“学生周刊社”,出版《学生周刊》,并利用假期组织旅行团到四明山区,向农民宣传抗日,与工农相结合;镇海党组织则以青年小学教师为主组成“战时服务团”等抗日救亡团体,声讨汉奸傅筱庵(傅是镇海人,在上海当了日伪上海市长)。此外,各地党组织通过政工队等发动与组织了四明山茶民运动、庵东地区的盐民运动、姚北的减租减息农民运动。
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初创阶段:1941年5月——1943年4月梁弄解放。
我军挺进三北后,先设立三北总办事处,又改建为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下辖慈镇办事处、余上办事处、奉化办事处、姚南办事处,它是政权的雏形。
发展壮大阶段:1943年4月梁弄解放——1944年1月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
我军攻克了梁弄,不但坚持巩固了三北根据地,还开辟了四明、金萧根据地,恢复了浦东(淞沪)根据地。后因形势变化,三北地区行政工作实际仍由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承担。在四明地区于1943年4月将姚慈县办事处扩大为三北游击司令部南山总办事处,下辖姚南、姚虞、鄞慈、上虞、奉西、鄞县6个县级办事处。
正式建立民主政权:1944年1月——1945年8月抗战胜利。
1944年1月,在四明山茭湖村举行浙东敌后临时代表会议,成立了以连柏生为主任的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临时政权机关,并颁布了临时施政纲领和抗战公约(草案)。
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后,原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撤销,成立专署级的慈镇姚虞办事处。1944年4月,该办事处撤销,三北地区设2个县级办事处。四明地区则在3月建立了四明特派员办事处,下辖6个县级办事处。
1944年10月,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结束,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都得到恢复和发展。同年11月,区党委在首届军政会上,就召开浙东临时各界代表会议作出部署。1945年1月21日浙东临时各界代表大会正式开幕,选举产生了浙东行政委员会,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连柏生为主任,吴山民为副主任。代表大会还通过了《浙东敌后临时参议会章程》,选出参议员60人,组成浙东敌后临时参议会,谭启龙为议长,郭静唐、何燮侯为副议长。
浙东敌后临时各界代表大会的召开,是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大会通过的各项政策法令,使根据地有法可依,社会秩序逐渐走向稳定,各项工作走向正规。
[足迹]
图①:慈溪鸣鹤场金仙寺三北游击司令部旧址。
图②:余姚梁弄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会议旧址。
图③:慈溪宓家埭浙东区党委成立处旧址。
本版部分资料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