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毛泽东乘专列到宁波并视察了宁波市容。图为毛泽东在专列上。
1957年,慈溪县被列为全国五个实现“百斤棉”县的首位。
1958年3月25日,宁波市被誉为全省第一个基本实现“六无”整洁市。同年宁波被评为全国卫生运动先进城市。白沙居民区继1953年11月之后,再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图为白沙居民在擦试玻璃窗。
1959年9月29日,萧甬铁路全线通车。
1974年底,宁波“四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
从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到根除匪患、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大运动;到大张旗鼓开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和贯彻,开始宁波工业建设的步伐,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慈溪五洞闸创办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到宁波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到“文革”时期抵制“四人帮”干扰,开展“四项工程”建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当家作主的宁波人民,以全新的面貌,意气风发励精图治,取得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成就,有力促进了宁波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宁波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宁波历史印迹]
之一
1949年5月,宁波解放。从5月23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余姚、慈溪、宁波、鄞县、奉化、镇海。7月初,宁海、象山先后解放。宁波全区解放后,各级党政组织陆续建立。
之二
1956年,宁波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1月16至23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第五次党代表会议,学习贯彻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传达报告。11月26日,宁波市委制定《关于对私营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方案》,正式开始了宁波市的“一化三改造”。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1954年7月,宁波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宁波的确立。至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宁波建立起来。
之三
1955年12月27日,毛主席在杭州主持重编《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亲自为宁波市慈溪县五洞闸高级合作社经验作了重要批示:“看完这一篇,使人高兴。希望大家细心一读,希望一切成熟了的初级社,将这一篇向社员们宣读一遍,并且加以讨论,以便他们高兴地并社升级。这个浙江省慈溪县五洞闸了不起的事例,应当使之传遍全国。五洞闸所在的这个乡——慈溪县岐山乡有百分之九十二农户加入了八个高级社,谁说高级社那么难办呢?”
1960年3月,毛泽东视察宁波,称“宁波是个英雄的城市”。三年困难时期,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中亲临宁波视察,体现了对宁波的关心和关注。
之四
1974年底,“四项工程”相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并先后开工建设。“四项工程”,是指依托宁波港区位优势,国家和浙江集中在镇海县(现分为镇海、北仑两区)兴建的宁波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和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等4个大中型工程,基建总投资达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浙江首次以宁波为中心开展大规模建设的开端。“四项工程”建设,带动了宁波滨海炼油、化工、发电、造纸、钢铁和修造船等六大临港产业群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特别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是改革开放后浙江和宁波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石之一。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0年冬到1951年底,宁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为宁波社会逐步走向进步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宁波专区、市党和政府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在农村,重点是注意发挥农民个体经济和互助合作两种生产积极性,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到1952年底,宁波地区已有半数以上农户参加互助组,慈溪县五洞闸集体农庄成为全省第一个生产合作社。在城市,主要举措是合理调整城市工商业,初步形成促进商品流通的市场格局。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宁波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1952年,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已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为宁波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3年,宁波开始对手工业进行以合作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底,全区合作社的数量超过原规划的十倍。
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宁波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与此同时,随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宁波的政权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共宁波市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表明党的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宁波解放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只有7年多时间。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7年2月,地委印发了《关于改进地委和各部委领导方法的试行方案》。这是地委贯彻党的八大精神,为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宁波专区、市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和文化建设,提出1957年的中心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持久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做好准备,有力推动了宁波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全面超额完成。1957年的经济工作成为宁波解放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人民的生活如劳动条件、城乡商品供应、文化水平以及医疗状况等,都得到了初步改善。
1958年,从掀起大办地方工业热潮,到“以钢为纲”,宁波开展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1960年3月16日,毛泽东结束在专列上召开的华东六省一市党委第一书记会议,随列车抵达宁波火车南站,亲切接见了宁波地、市委领导,并乘汽车视察宁波市容,称赞“宁波是个英雄的城市”。毛泽东的宁波之行,倡导了宁波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之风,也增强了宁波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宁波地区从1961年到1965年,经过五年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宁波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胜利完成。
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这场“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特别是“文革”后期,宁波专区、市各级党组织贯彻调整与整顿的正确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破坏,推动了宁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73年12月和1974年1月、7月、11月,国家计委先后批准新建宁波海洋渔业公司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宁波镇海新港区、浙江炼油厂(镇海炼化)、宁波电厂(镇海发电厂)。由此,宁波拉开重大工程建设的序幕。上述“四项工程”的立项与开工建设,是对“文化大革命”第一次纠“左”整顿所取得的成果,为宁波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1978年11月,浙江炼油厂正式投产;12月,镇海港区万吨级煤码头和3000吨级专用码头建成投入试生产。1979年1月,北仑港区开工建设;9月,镇海发电厂全面建成。1978年,宁波地、市工业、交通运输业都有较大发展,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8%。全区粮食增产幅度居全省第二、棉花产量居全省第四位。社队企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总产值开始超过农业。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宁波和全国一样,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来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新长征。从此,宁波迎来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