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敞开胸怀,巨轮纷至沓来。
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成员合影。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重新激起了宁波青年学生的读书热情。
当年建设中的北仑港泊位。
“洗脚上田”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工作。
1979年10月中旬,宁波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工作全面开展。图为试点的宁波线厂。
日渐繁荣的农村集贸市场。
宁波市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甬米人造革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人民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宁波港、“宁波帮”的优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到1992年底,宁波基本实现了从内河小港向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华丽转变。
千年大港获新生
宁波是座古老又年轻的港口城市。早在唐宋时期,宁波就成了全国三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近代又被辟为通商口岸。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港口焕发蓬勃生机,但是受国际经济封锁、我国海防战略等影响,宁波仍然是区域性的内河小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把面积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宁波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1979年6月,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曾经作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宁波港,从这一刻起重新向世界敞开了胸怀。
其实,早在1973年7月,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粟裕率队到宁波考察海港选址。宁波港得天独厚的优势令粟裕大将喜出望外。次年1月,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镇海港区。
1978年12月,宁波第一座万吨级码头——镇海港区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竣工。这标志着宁波已从内河港向河口港转变。
1984年,宁波提出了加速现代化港口城市建设的目标,规划建设临港工业。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北仑发电厂、杭甬高速公路、栎社机场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
镇海、北仑港区的大开发大建设,不仅使古老的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由内河港到河口港再到海港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也拉开了宁波对外开放序幕。
宁波打开世界窗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后,对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这一年的5月,宁波被确立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小港,首期开发面积3.9平方公里。这是继大连、秦皇岛开发区之后第三个获批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的获批,意味着改革开放的一颗种子已经种下,宁波的对外开放从此大步前行。
1988年,宁波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实现了由单纯货源收购向以自营进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转变。当年,全市自营进出口额前所未有地突破1亿美元。
此后,国务院又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域则由3.9平方公里扩大到29.6平方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发区之一。
对外开放的窗户打开后,宁波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到1992年底,全市历年引进外资金额突破1亿美元,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接近10亿美元,较改革开放初期猛增几千倍。
发展特配“发动机”
改革开放后,宁波的发展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
1985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快宁波经济开发问题会议纪要”,决定成立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半个月后,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宣告成立,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
1986年9月,在杭州大华饭店举行的一次会谈中,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组协调小组和浙江省、宁波市三方达成了宁波全力申请计划单列市的共识。
在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的支持下,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计划单列,并赋予宁波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7年下半年起,宁波金融、外资、外经权限单列,次年起全面实施单列。
计划单列给了宁波一个新的发展起点,经济计划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计划、规划、外贸、工业、农业等方面更加自主地制定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推动着宁波的发展突飞猛进。
从第一次会议到1988年3月最后一次会议,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先后在北京、深圳、宁波召开了6次会议,协调解决了当时宁波所涉及的全部重大问题,包括实行计划单列市、港口建设、栎社机场建设、城市总体规划等。
国务院为一个地方城市专门设立领导和协调机构,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运行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但它协调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宁波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宁波发展的超强功率“发动机”,推动宁波城市地位快速上升。
199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2.94亿元,较1980年增长了6倍多,提前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宁波经济大市的地位开始确立。
[事件]
家庭联产承包制全面推行
1980年6月1日,宁波地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队生产责任制的意见》,至年底农村85%以上的生产队实行耕地作物包产到组。到1981年,宁波农村联产计酬责任制逐步由联产到组发展为联产到户,进而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专业承包。到1983年,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已在宁波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
行政区划变化带动经济发展
1983年5月31日,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撤销宁波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当年7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将原宁波地区所辖的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六县划归宁波市管辖。地市合并建立和完善市管县体制,给宁波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为宁波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宁波开全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先河
1985年7月,宁波市推出市计委主任、市物价局局长、市林业局局长以及市重点工程亚洲华园宾馆中方副总经理、白板纸厂厂长等5个目标职位人选,面向全社会选拔。此举开创了全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先河,这一创新之举得到了中组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宁波结束没有综合性大学历史
1985年10月29日,由“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1986年8月,宁大录取首届新生280人,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从此结束。
宁波名列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12月8日,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先后制定了文物保护规划、颁布文物保护蓝皮书、设立保护维修专项资金、划分历史保护街区,并出台实施了《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
(本版文字/记者 俞永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