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世纪跨越(1992.1-2002.11)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7-01 13:33:18

美丽的大港之夜映照着宁波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0年12月,全国最大火电厂——北仑发电厂二期工程正式投产。

城乡新型商业业态开始兴起,超市成为广大市民购物首选。

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市场化道路,宁波水表厂欣欣向荣。

  1993年6月,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考察“全球500佳”之一的奉化市滕头村。

城乡建设加速,农村公路通向山坳坳。

  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宁波人民在市委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征途上,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推进新一轮体制改革

  “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传遍中华大地。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宁波,迎来了又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

  随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翻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一页。作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宁波被国家正式批准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被“引爆”。

  乡镇企业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束缚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迎刃而解,宁波乡镇企业重焕生机。

  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中,宁波选择了首批30家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此后宁波上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宁波率先改革了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城乡二元体制弊端日益突出,2002年,我市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增强中心城区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提升。

  2000年起,宁波打响了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至2002年底,421家市级国有企业中,98%以上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11.4万名职工理顺劳动关系。宁波国有企业经过“壮士断腕”式的改革“阵痛”,轻舟已过万重山,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宁波经济筑起了独一无二的制度竞争力优势。

  洋洋东方大港露峥嵘

  1992年5月,中共宁波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召开,在延续“以港兴市”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市促港”的思路,并明确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远期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发展战略,宁波市着力进行了港口建设和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型工业,推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港口国际化发展。

  发展港口,拓展腹地,交通必须先行。1996年,宁波乃至浙江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开通,形成了一条支撑宁波重大产业布局的交通大通道。借沪杭甬高速公路良好的示范效应,甬台温、甬金等一批高速公路陆续上马,进入21世纪,“一环六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的宏伟规划提出,宁波交通格局实现了从陆路交通区域末端到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的嬗变。

  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必须有产业支撑。依托深水港口,宁波开始发展石化、造纸、钢铁、电力、建设、造船等产业,形成华东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2001年,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准箱,两年后,集装箱量翻番,达到200万标准箱;2000年11月8日,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跻身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亿吨大港行列。

  现代化港城雄姿初显

  大港口需要大都市为支撑,宁波的发展需要拉开都市框架。1999年,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宁波城市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86年版规划确定的“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转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为宁波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指明了方向。

  宁波中山路,贯穿城市东西,1995年,中山路改造工程启动。在宁波城市建设的这张琴上拨动了重要一弦。宁波开始从浙东商埠小城到现代化港城的跨越。

  数年间,以中山路改造为起点,新建改建解放路、人民路、百丈路、药行街、环城北路等主要道路,基本形成“三横四纵”城市道路框架,城区环境焕然一新。

  在这一轮改造中,月湖和天一广场是浓墨重彩的乐章。1998年,月湖周边3000多户居民动迁,水系治理,景点恢复,一个赏心悦目的城市中心花园展现在市民眼前。

  中山路虽然是宁波最繁华的商业街,但一直以来业态小,分布零散。2002年,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天一广场横空出世,成为宁波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商业核心”。

  (本版文字/记者 包凌雁)

  [事件]

  确立“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

  1992年5月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专程来宁波考察指导工作,对宁波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决策,并欣然命笔:“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1992年5月26日至27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会议明确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远期战略目标:继续实施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服务于中央关于加快浦东和长江流域开放开发的大决策和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实现把宁波港建设成为东方大港的宏伟目标。

  滕头村被评为全球生态500佳

  1993年6月5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上,滕头被评为“全球生态500佳”;2007年,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上,滕头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成为国内惟一获此殊荣的村庄。评审委员会对滕头的评语是:一个有鲜明特色,在环境、工业化和科技普及上综合发展的中国村庄。2007年奉化市将溪口、滕头两景区“合二为一”,2010年4月18日,滕头-溪口旅游景区被授予我国旅游界最高级别的5A级旅游景区,从而成为宁波市第一个5A级旅游景区。同年,滕头以世界惟一乡村案例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杭甬高速公路通车

  1996年12月6日,经过5年建设,浙江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开通。随着杭甬高速公路的贯通,形成了一条支撑宁波重大产业布局的交通大通道,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要素流动和产业聚集,沿海临港工业产业带、沿路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杭州湾工业产业带三大产业带形成。

  此后10多年,宁波先后建成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绕城高速西线等,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65公里,宁波交通格局实现了从陆路交通区域末端到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的嬗变。尤其是2008年5月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使宁波到上海的行车时间缩短至两个小时,实现了我市进一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间的同城效应。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