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去世18年后译著终出版 "宁波张海迪"遗愿实现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7-04 07:12:04

  去世18年后,被誉为“宁波张海迪”的青年翻译家邹海波的遗作《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5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内丹》,终于在今年5月出版。按照其生前遗愿,6月29日上午,邹海波的父亲邹乾达向儿子母校——宁波中学赠书。此前,宁波大学图书馆和宁波市图书馆也收到了赠书。

  在邹海波瘫痪期间,翻译时所需资料搜集、整理、打印皆是其父亲邹乾达协助、代理。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邹乾达,了解了邹海波翻译此书时的艰辛故事。

  参考资料堆起来2米高

  3岁时失去行走能力、读小学靠父亲背着迎来送往、成年后在轮椅上度过……今年80岁的邹乾达回忆,儿子高中毕业后在家休养,通过自学熟练掌握了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几门外语。

  1988年,邹海波在上海市举办的一次中英文互译大赛中获奖。老翻译家刘祖慰教授对其英文水平大为赞赏,推荐其参与翻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的原著用英文写成,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文献资料多来自中国古籍文献,还有印度或欧洲一些国家的科技成果,语言种类繁多、涉及领域甚广。

  “一段英文,先得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转变成文言文,再从古典文献里查找与之对应的原文。”邹乾达介绍,参考资料、附文必须注明原文出处。

  “一本《道藏》影印本,我从宁波大学图书馆借来,二十多本分册,每册都有3厘米厚。借一本读一本再还一本,半年后才全部还完。”邹乾达回忆,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从市图书馆、宁大图书馆以及朋友处借来的哲学、心理学、宗教史、医学、养生等书籍,堆起来有2米多高。

  曾向季羡林求教

  邹海波熟练掌握的主要是英、法、日、德四国语言,但李约瑟原文里引用了一些拉丁文和梵文段落,给中文翻译带来极大困难。

  据邹乾达说,为了帮海波搞懂一段梵文,他买来泰戈尔的诗集,从里面发现线索。实在无解,他写信到北京向季羡林老先生求教,向其借阅梵文词典或资料。此外,李约瑟将中文地名或人名译成英文后,也给翻译带来不少困惑。

  “有一篇提到杭州南边的高峰有一座佛像,我托朋友四处打听,杭州南边哪里有佛像,后来才知道,有一座山峰名为南高峰,走了不少弯路。”

  再如,有的文中提到四川某寺庙的佛塔和西安的碑林,都将中国人名音译成英文。为了追求真实性,邹乾达或写信,或托人前往求证。

  遗愿18年后才实现

  1992年秋,邹海波将翻译完的书稿交付中科院。1994年元月,邹海波与世长辞,没能等到书籍出版的那一天。

  “当年刘教授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反正在世时间不长,希望做一点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刘教授感动于其才华和心愿,这才把重任交托给他。”讲起这段往事,邹乾达不禁唏嘘不已。

  据邹乾达说,在两年多时间里,海波坐在轮椅上,趴在书桌前,从清晨5点开始到晚上10点都在工作,从未间断。为了方便打印,邹乾达花一万多元买了台电脑。交付中科院时,装文稿的纸盒足有25英寸电视机大小。

  “按照医生的说法,海波的病一般只活20多岁。后来他活过30岁,就很乐观。他曾有遗愿,在翻译期间一些单位曾给予他帮助,如果出版了,就赠送给宁波大学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宁波一中(现为宁波中学,邹海波母校)。”邹乾达说。记者马涛

  新闻链接

  邹海波(1960—1994年),自幼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全身瘫痪,凭自学成为我市知名青年翻译家,曾获宁波市优秀青年、浙江省十佳青年荣誉称号。其参与翻译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科院主持翻译,邹海波翻译第五卷第5分册,90万字,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内丹(生理炼丹术)的理论及其历史发展,与印度瑜伽术的比较,以及对中国医学理论中原始内分泌学的相关讨论。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