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200万尾本地大黄鱼首次放流象山港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7-13 07:07:23

岱衢族大黄鱼 闽粤东族大黄鱼

大黄鱼被放流到象山港中部海域。记者 张昊 摄

  昨天,200万尾岱衢族大黄鱼被放流到象山港中部海域。野生岱衢族大黄鱼,就是宁波人习惯称呼的本地大黄鱼。今年,我市在国内率先攻克了岱衢族大黄鱼人工繁殖育养一系列技术难题,昨天放流的200万尾大黄鱼就是正宗岱衢族大黄鱼。这也是宁波岱衢族大黄鱼首次增殖放流。

  现场 万千条大黄鱼闪着鳞光滑入大海

  记者从宁海县强蛟镇峡山码头登上渔政船,船上放着4个直径1米的大桶,盛着数万尾岱衢族大黄鱼。记者看到,放流的大黄鱼约10厘米长。

  船至中央山岛南面海域,速度慢慢减了下来。工作人员把4个滑道架在船舷一侧,准备放流。50名热心市民和工作人员,用网兜舀起大黄鱼,向滑道送去。万千条大黄鱼,闪着鳞光,顺着滑道,滑入大海中。

  一名姓应的渔民告诉记者:“我捕鱼10多年了,现在渔业资源衰减明显,感觉很明显。今天大黄鱼增殖放流,这对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很有好处。”

  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秀忠表示,这次放流对岱衢族大黄鱼的增殖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恢复已衰退的岱衢族大黄鱼资源,优化水域群落结构,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资源的修复力度。

  追溯 “油菜黄鱼”“桂花黄鱼”不见踪影

  岱衢族大黄鱼,也就是宁波人习惯称呼的本地大黄鱼。它之所以叫岱衢族,是因为舟山岱衢洋是其繁殖地。大黄鱼按照地理种群,主要分为岱衢族和闽粤东族。后者主要在福建、广东、海南等海域繁衍。

  “东海的岱衢族大黄鱼,我们宁波人尤为喜爱。现在宁波人餐桌上吃到的养殖大黄鱼,基本上是闽粤东族。”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研究员施祥元说,正宗的野生本地大黄鱼淡出市民视野已好多年了。

  据他介绍,岱衢族大黄鱼一年中有两次明显的鱼汛,一次出现在油菜花开的四月前后,一次在桂花开的九十月份,被渔民亲切地称为“油菜黄鱼”、“桂花黄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无法形成鱼汛了。

  攻关 种鱼捕捞“当时一点底都没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福建突破技术难题,人工繁育闽粤东族大黄鱼获得成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宁波从福建引进闽粤东族大黄鱼进行养殖,并很快让大黄鱼成为我市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品种,养殖规模最盛时达到7万网箱。

  施祥元说,养殖出来的鱼作种,继续养殖,这样轮番10多代的近亲繁殖造成了种质严重退化,商品鱼品质逐渐低下,体形变短、体色泛白、肉质鲜味差,价格也日渐走低。目前我市养殖规模已不到1万网箱。

  2007年初,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牵头,联合宁波大学、宁波市海湾水产苗种繁育中心组成联合攻关小组,正式启动岱衢族大黄鱼项目。

  2007年6月26日,岱山采捕单位正式出海开捕,地点在岱衢洋的中街山渔场附近。“最大的难题,就是要捕到野生正宗岱衢族大黄鱼,只有捕到种鱼,才能进行大规模繁育。”施祥元是当时项目组的负责人,他说:“出海的时候,能不能捕到,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2008年5月,项目组再次进行采捕,获可用活体20尾。经两年的驯养,最后达到可繁殖标准的种鱼只剩下8尾。就是这8名“种子选手”,至今已经成功繁育两代,播下了数量突破1000万尾的岱衢族大黄鱼苗种。

  重生 本地大黄鱼有望明年下半年上市

  在今年4月举行的岱衢洋野捕大黄鱼种质认定会上,上世纪80年代破解大黄鱼人工繁殖养育难题的福建省宁德市水产科技推广站研究员刘家富等多位专家经过对体型、脂肪酸含量等指标综合比较,认定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在岱衢洋采捕的野生大黄鱼为岱衢族大黄鱼。

  施祥元说,8尾亲鱼经驯养、促熟、催产和人工繁育,首先成功培育出子一代岱衢族大黄鱼15万尾。从今年开始,又对岱衢族大黄鱼进行第2代繁育工作。“这次我们放流的就是子二代岱衢族大黄鱼。”

  岱衢族大黄鱼和闽粤东族外形上到底有什么不同?施祥元说,岱衢族大黄鱼头部更加圆润,尾柄也更细长些。如果看鱼身上感知水温的侧线,岱衢族大黄鱼也显得更加流畅,而闽粤东族看上去会有断续。在颜色上,岱衢族大黄鱼会显得更黄一些。

  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员祥表示,味道更加鲜美的岱衢族大黄鱼,有望在明年下半年上市,市民将重新品尝到这道久违的美味佳肴。

  东南商报记者 张昊 通讯员 刘克岚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