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儿科护士胡苏军:连轴转的“米老鼠阿姨”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7-13 07:53:15

只有在做病情记录时,“米老鼠阿姨”才能坐下来。(沈孙晖 摄)

  人物简介:胡苏军,宁波人,36岁,宁波妇儿医院住院部10楼外一科病区护士总带教,除了临床的护理工作外,还要负责做好低年资护士的培训,以及实习生的带教计划。

  对于儿科,有人曾有过这样的描述:“看病像打仗,挂号如春运,输液好比流水线!”盛夏时节,这三点无疑达到了一个高峰。

  记者体验:4小时没喝一口水

  昨天上午7时半,记者来到妇儿医院住院部10楼。此起彼伏的孩子哭声、来回焦急走动的家长……

  病区是个大椭圆形空间,共有53张床位,中间是护士站,14名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胡苏军递给记者一套护士服,笑嘻嘻地说:“走,跟我查房去。”她的护士服“内容”丰富,左上角贴着米老鼠贴纸连名片牌上都有3个小动物。她笑着解释,“让孩子们好记点:看,我是米老鼠阿姨!‘骗取’了信任,针就好打了。”

  8时,查房开始了。她要查看每个患儿记录单上的注意事项,核对“手腕带”;9时,肌肉注射、静脉输液;10时,完善各类常规检查、掌握病人动态变化,检查术前准备落实情况……每天固定的15项责班流程,繁琐而机械,但胡苏军早已倒背如流。一趟又一趟,病房里留下了她的汗水和足迹。

  4个小时不停地穿梭在病房和护士台之间,一口水都没喝,记者只觉得腿肚胀痛、脚掌酸疼。趁胡苏军整理记录、核对医嘱的空挡,赶紧坐了下来。胡苏军笑着说:“我们有时候要连续站七八个小时,这儿的很多护士小腿都静脉曲张。”

  说句心里话:宝宝们是我的“小护士”

  日复一日的循环轮转,年复一年的紧张繁忙。17年的儿科护士经历,个中的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可最怕的还是家属们的不理解。”

  打针时,孩子爱哭闹,加上血管细,“一针见血”需要相当的技术。旁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里外自动形成“包围圈”,更要求护士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一些特殊的小病人,需要把管子从鼻孔插到胃里面。孩子极力挣扎,一个不当心,管子有可能被他拔了出来,这样只能重扎。家长看着揪心,一肚子火又全撒在护士身上。”

  但越是这种时候,护士越不能去争论,只能自己调节。“一方面要缓和家属情绪,一方面要‘料理’好自己的心情,不能带着情绪工作。”胡苏军扶了扶胸前的米老鼠牌子,笑着说:“拿我来说,不开心的时候呢,我就会去一些爱笑的宝宝房间转转。肉嘟嘟的小脸蛋、亮亮的黑眼睛,逗逗他们,什么烦恼都没啦!”

  夏日梦想:计划了8年的暑期出游

  胡苏军的女儿今年12岁,下学期就要上七年级了。”可自打她上幼儿园开始,连续8年,她从未享受过暑期出游。“没办法啊,暑假偏偏是我们最忙的季节,加班是常有的事,假期更是想都不敢想。”谈到女儿,一直微笑着的胡苏军眼里蒙起一层雾气。

  胡苏军感慨地说:“不过去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况就大为改观了。”

  去年过年时,病区住进一名9岁的小女孩,她因患急性阑尾炎收住入院的。家里条件不好,还有两个弟弟,爸爸妈妈分身乏术,病房里经常只有她一个人。“所以,我一有空就陪在她身边,在她疼的时候,拉着她的小手,她会坚强地说:阿姨,我不痛。等到出院了,她给我画了一幅画:上面是我们的护士帽,下面是大手牵小手。”

  “后来,我把这张图送给女儿,她写了作文交给老师。”胡苏军欣慰地说:“这个暑假啊,女儿会叮嘱我,‘妈妈,你给小朋友打针轻一点哦’。”

  宁波日报见习记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马蝶翼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