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一片枫叶还乡来--朱枫亲友谈烈士魂归故里之路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7-14 08:47:50

  昨日,设在镇海烈士陵园的朱枫烈士灵堂,前来敬献花圈的镇海区各界代表络绎不绝,表达对烈士的深切哀思。(胡建华张 寒摄)

  “母亲终于回归故里了,她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昨天,朱枫烈士的子女朱晓枫、朱明姐弟俩与亲友一起在镇海九龙山庄接受记者采访,畅谈了寻找朱枫烈士遗骸以及魂归故里之路的整个历程。

  1950年6月10日下午4时30分,一阵枪声划破了台北马场町刑场的上空。当年轰动一时的“吴石、朱谌之间谍案”的4名主角倒在血泊中。这4人中,有以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身份向大陆传递情报的吴石,有与吴石密切联系,负责情报传递的朱枫(即朱谌之)。

  “朱枫是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的一位烈士。”作为女儿的朱晓枫回忆说,1949年11月,就在她盼望着已在香港移交了工作的母亲,能早日回到上海与她和弟弟团聚时,母亲却突然接受党的指示,被派往台湾执行秘密任务。而弟弟朱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主要在她就义前的三四年。开国大典前夕,当时在香港工作的母亲把他送上了去青岛的船,说:“告诉爸爸,妈妈过些日子就回来了。”不想这一别成了永诀。

  “由于海峡两岸相隔,一直以来,家人对朱枫的去向一无所知。”朱枫的外孙女婿李扬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虽然从国家相关部门了解到了朱枫在台湾英勇就义的消息,但并不清楚具体内情。

  “朱枫魂归故里之路,始于一张老照片。”据朱晓枫回忆,那是一张赴刑的照片,也是朱枫生前最后一张照片。2000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丛书第十六辑上发表了署名秦风的文章《战争后的战争》,作为配图使用了这张照片。正是这张照片触动了老人的心,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接母亲回家”。

  因撰写《朱枫传》而认识朱枫及其家人的作家冯亦同,是昨天接受记者采访的唯一“外人”。他说,自己在获悉朱晓枫这一心愿后,很快联系了刊登照片的出版社,并为朱晓枫夫妇和《战争后的战争》作者台湾作家、新闻和文史工作者徐宗懋牵上了线。徐宗懋接受了老人家想接母亲回家的委托,开始了历时数年的艰难搜寻。

  由于朱枫就义后遗骸去向不明,加上年代过于久远,搜寻骨灰的工作如同大海捞针,不断碰壁。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9年。

  那一年,在台湾“2009秋祭”活动中,一位参加者意外地在辛亥第二殡仪馆提供的一份名册中,发现了“朱湛文”的名字——名册上编号77的无主骨灰坛署名为“朱湛文”。发现者认为“湛文”有可能是“谌之”二字之误。这种猜测后经证实。通过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合作,国家相关部门的努力,最终在2010年12月9日,也是一个晴朗的午后,由台湾中国生命集团董事长刘添财先生亲自护送的朱枫烈士骨灰坛飞抵北京。至此,烈士回家的路走完了一半。

  “骨灰安放哪里?一度有多种选择。”朱晓枫、朱明姐弟俩说,自朱枫的骨灰回到大陆后,家乡人民时刻盼望着她能够早日回到故乡,并为此开始四处奔走。今年1月19日,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赶到南京面晤烈士亲属,向他们传达家乡人民盼望烈士遗骸“回家”的诚挚而热切的愿望。4月11日,在朱枫烈士亲属一行回家乡考察时,又受到了宁波市领导的亲切接见。

  “是家乡人民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我们,朱枫烈士遗骸回归故里事宜,终于尘埃落定。”朱晓枫、朱明姐弟俩与亲友们一起,为此感激地说。

  王量迪 张如新 张 霞 张 寒 王姝莹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