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宁波模式”让新老宁波人互相融合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7-14 09:07:38

如今,这样的镜头在宁波的建筑工地上随处可见。 资料图片

  “刚来宁波时只是为了打工赚钱,可这里不仅给了我新的工作机会,还让我找到人生的方向,我愿意为第二故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十年前,陈玄光只是从安徽老家来甬的普通外来务工者,如今的他,已经是一名区政协委员、社区干部,他的人生在宁波这个第二故乡发生了重大转折。

  陈玄光的改变,是工作、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众多外来务工者的缩影。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登记外来人口总数已突破410万,与户籍人口之比为70:100。如今,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着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义务教育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同城待遇。新老市民在共同建设、互相学习中融合,一个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广度不断覆盖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宁波模式”也初步形成。本期民情直通车,主持人就“宁波模式”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本期嘉宾

  劳建兰 市总工会副主席

  黄祝夫 洪塘刀片行业协会专职副主席

  叶再山 市外来务工办

  施德良 市建筑安装管理处 副处长

  杨 益 共青团宁波市委 宣传部副部长

  陈玄光 “外来雷锋团”创始人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白蓓

  权益保障:大力推广工资集体协商

  主持人:工资,是打工者最关心的内容。工资集体协商往往在中小企业执行起来有难度,很容易变成“抽屉协议”。

  黄祝夫:如果想加工资,一个人去找老板肯定不是那么好谈的,但如果区域行业内职工一起谈呢?4月28日,我们协会与1500余名职工签下了行业工资集体协议,一共22条,内容有最低工资起码上浮5%、发高温费、按工价计加班费等。

  为了使工资制定标准更有说服力,由洪塘街道总工会出面请来宁波的专家充分调研了刀片行业中每一个工种的工作情况,针对洪塘街道刀片行业不同产品以及各种工种工序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和记录,并抽查了一家大企业和一家小企业,测定结果与企业拿出来的几个方案基本相同,企业和职工都心服口服。

  劳建兰:洪塘在刀片行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试点,是创新社会管理组织后的一次尝试。每家企业去搞工资协商,像是做零售生意;整个行业的集体推进,则是做批发生意。这样的批发生意突出了工时、工价、工资等最核心内容,把职工工资与计时计件等各种报酬形式相结合,惠及了更多的职工,更有榜样示范意义。目前,市总工会已经跟各个县市区工会签订了责任状,今年要在100个行业和区域内推广工资集体协商。

  公共服务:工地上开启了“民工学校”

  主持人:宁波是建筑大市,建筑业产业工人约45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占到了四分之三,他们的形象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开办“民工学校”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要求每个工地都开设课堂?

  施德良:来宁波打工的大都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文化程度偏低,开办“民工学校”,一是进行基本的文明素质教育,让他们的言行举止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二是对他们进行专业合格的技能与岗位培训,以适应工作需求。

  另外,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只有每个工地都开设了“课堂”,才能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接受相对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我们要求市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或造价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建校,未达到标准者,则由民工总校组织学习。

  主持人:如何照顾到每位工人的差异需求?另外,如何监督各个工地,保证教学情况的落实?

  施德良: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组织编写了《建筑业企业农民工素质教育读本》,制定了全市统一的教学大纲,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建筑业民工培训教育网”,各个学校把开课的情况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网上,并附上到课人数、课程时间等资料,这样,我们可以真实地掌握民工学校的开办情况。

  主持人:“民工学校”已经成为提高建筑业务工人员综合素质、维护工人权益、维护社会治安的综合平台,下一步,这个平台的功能还能作何延伸?

  施德良:从本月20日起,我们将利用这个平台,推行实名制管理。我们开发了一个宁波市建筑业务工人员的身份管理信息系统,届时不仅把务工者的年龄、籍贯、学历等基本身份信息录入进去,出工考勤、学习培训、工资发放、劳动合同等也将被记录在案,既保障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组织创设:新老宁波人爱心融合

  主持人:宁波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这些队伍有没有共同点?

  杨益:他们都共同体现了一种精神内涵,就是新老宁波人“爱心血液”融合,老宁波人以各种方式关爱新宁波人,新宁波人也以志愿服务回报社会。从志愿者来说,他们有社会交往的需求,有融入本地生活的意愿,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本身的工作和生活也有促进作用。

  陈玄光:当我们居住在这个城市,能为这个城市的人们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是很快乐的,不仅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感觉真正成为这个城市中的一员。

  主持人: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有哪些优势和特点,能发挥怎样的特殊作用?

  陈玄光:我们外地来的,融入城市的愿望更迫切,更希望通过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认识更多的人。

  最近我们“外来雷锋团”就碰到这么一个热心人,他叫黄助益,本身在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做搬运工,凌晨3点钟起床上班,8点钟才结束,尽管工作很辛苦,他还是通过媒体找到我,要求加入我们志愿者队伍。

  杨益:通过志愿者服务,我们把发动市民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奉献宁波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全市外来务工人员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了2.1万人,外来务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300人以上的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组织建成率达到40%,到2011年底力争实现100%全覆盖。

  理念转变:从“管理”到“服务”

  主持人:所谓的“宁波模式”,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

  叶再山:首先体现在思想上的转变和观念上的创新,我们全面确立“本地人、外地人都是宁波人”的服务理念和发展共识,全面实现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优先”的有效转变。

  最有代表性的是,改变外来务工人员是“劳动力”的单一思维,引导新老宁波人“在共同建设中融合、在工作生活中融合、在互相学习尊重中融合”。我们总结推广了慈溪市“村级和谐促进会”的成功经验,目前,全市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融合组织建成率达到100%,使其成为加强新老市民交流沟通、政治参与、共同服务、融合发展的纽带。

  这个平台,体现了新老宁波人一种相互尊重、包容、平等的发展理念。

  主持人:要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我市在政策上是如何做的?

  叶再山:外来务工人员规模扩大、稳定趋强、技能短缺、需求递进、思想活跃,对整个宁波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创新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随后进一步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义务教育等19项配套政策。其中“积分落户”、“志愿者服务”等不少都是全国首创。

  我们形成的“1+X”政策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学习、生活、工作的“政策大单”。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