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白沙街道新市民正在市民课堂学习。 严娟红 摄
核心报道
为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共同参与建设美好新江北,2008年,江北区启动了“十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圆满结束,10万余名新市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薛丛川 严娟红
“新市民”称号 想说爱你不容易
张丽娟2007年高中毕业后,就从老家安徽出来打工,至今已在江北一家纺织企业干了近4个年头。“不会农活,像农村里的城市人;又觉得自己跟城市格格不入,像城市里的农村人。”这是小张初入城市时所碰到的尴尬。
从农村到城市,与小张一样,如何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成了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江北区社区学院在2008年专门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市民存在与城市生活工作节奏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亟需更新,市民意识、公德意识、法制观念不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在城市就业、创业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一些住进城市里的新市民,环境意识、卫生观念还很淡薄,举止不够文明,生活方式相对较为落后。
“与城市里的居民相比,应该说,新市民在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文明习惯,还有就业技能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在江北区社区学院院长冯叶飞看来,一个普通的农民进城务工,其角色转变的过程,不仅仅是形式上、空间上的转换,更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场“革命”。
提升工程助10万新市民华丽转身
“这个群体在给江北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自身素质偏低、职业技能缺乏、就业能力差,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也成为了制约江北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改变的重要因素。”
为此,江北区教育局于2008年决定实施“十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对居住在江北的10万新市民进行免费的教育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初小文化普及、电脑基本操作及网络知识普及、岗位技能提升、法律知识普及、文明礼仪普及五大块。
江北甬江街道的任意华原本是一家小企业的普通营销员,多次想跳槽转到大企业,但因为他只有初中文化,都吃了闭门羹。去年任意华听说区里有专门针对他们这批人开展的免费技能和文化课的“双证制”培训,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通过一年的培训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成人“双证制”高中文凭和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凭着这两本证书,去年终于转到了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并且当上了高级营销员,工资翻了整整一倍。
据了解,这项工程实施三年来,共开展了包括财会中专、计算机中级工、建筑工程管理员、劳动保障、法制意识、交通法规等150个培训项目,教育培训活动2000余场次,培训新市民11.6万人次,其中岗位技能培训3.2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