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骗子利用招工广告 骗走应聘者二十余万元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7-18 10:46:22

  海曙警方千里追捕

  5月21日,宋如浩与福建三明警方取得联系,三明警方提供了与犯罪嫌疑人取款时间相符的大量银行视频监控资料。要在约20G的视频监控中锁定犯罪嫌疑人,专案组民警必须不放过任何一秒。

  连续十多个小时反复查看监控后,民警注意到一名可疑男子。男子骑一辆电动车,穿着黑色背心,多次来到银行ATM机上取钱,而且在几个银行的视频监控中均可见到该男子,他的取款时间与警方掌握到的犯罪嫌疑人银行账户取款时间完全相符。

  应该就是他!第二天,宋如浩与专案组民警张瑞东一起赶赴三明,希望通过当地视频监控,进一步掌握犯罪嫌疑人行踪。宋如浩一行到达三明后立即与当地警方一起展开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视频监控显示犯罪嫌疑人取款后转移至三明市梅列区某小区,宋如浩估计,犯罪嫌疑人极有可能就居住在这个小区内。

  通过整整一个星期的排查,一个叫廖华的男子进入警方视线。廖华,1976年出生,籍贯福建宁化县。两年前买下该小区内一套住房,至今一个人居住,没有固定职业,却经常出入高档场所,看得出来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众多线索指向同一点,廖华应该就是海曙警方要找的人。

  6月7日晚上7时,专案组民警来到廖华的住处,并将其当场抓获。在廖华的房间里,民警发现3个手机和数十张银行卡、手机卡,其中一个号码正与宁波某小报上刊登的招聘信息联系人电话相符。此外,民警还在廖华家中发现一本通讯录,通讯录中密密麻麻记录了100多家小报的联系电话。

  “就是从我自己被骗开始”

  6月28日,记者在市看守所看到了廖华。“就是从我自己被骗开始的。”廖华将自己的犯罪经历向记者和盘托出。

  廖华说,以前他是普通的打工者,每月有着不多的收入。大概几年前,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司机的广告,就试着打了电话。“对方叫我到一家酒店去面试,但怎么也不肯见面,一会儿说已经看到我人了,一会儿又说面试通过了,找各种借口叫我汇款。当时,我想反正试试看嘛,成功了就有稳定工作,不成也就几百元钱。”廖华说。

  结果,廖华在这次求职过程中被骗了400元,但他没有及时报警,反而觉得这样赚钱挺方便,便主动打电话给骗子“拜师学艺”,开始了行骗之路,把自己从一个受害人变成犯罪嫌疑人。

  廖华说:“其实这是我第一次来宁波,我都是通过电话联系一些不大正规的报纸刊登招聘信息,然后我在老家就会陆续接到咨询电话,基本上都说是酒店或公司招聘司机、服务员、公关,然后让他们汇款。我和对方根本不见面,但由于我开的‘工资’高,愿意试一试的人还是很多,每天都有人上当。骗钱的借口也有很多,交押金、买保险、办健康证、做工作服等等,一般每笔至少要几百元,有的人知道上当受骗后,最多打几次电话来要钱,不理他们就行了,过段时间自然就不打了。其实我真没想到会被警察盯上。”

  据廖华交代,他先后在宁波、昆明、苏州等地,通过当地报刊、网络,发布高薪招聘的虚假广告,诱惑求职者一步一步掉入他所设计的圈套中。据警方初步调查,廖华有10余张银行卡,民警将其中两张在三明开户的银行卡的记录清单打印出来,现金进账清单足足有一人多高,廖华在宁波的涉案金额已达20余万元,甚至廖华被抓后,其手机仍然响个不停,专案组民警实时接听电话,并对打进来的电话一一造册登记。

  骗子为何屡试不爽

  海曙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王建明告诉记者,招工诈骗案多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被害人法律意识不强,而在发现上当受骗后又因损失较小,或为避免讼累,或怀着“花钱买教训”的心理而放弃报案,从而使骗子有恃无恐。

  记者发现,几乎所有被骗者都是被报纸上登载的招工广告吸引,进而落入骗局。许多被骗者表示,以往也有招工诈骗,但大多为室外贴的小广告,不易让人相信,而报纸上的广告不同,很容易取信于人,很多人正是因为相信报纸广告才最终被骗。

  那么这些广告又是如何登上报端的呢?记者咨询宁波几家正规媒体,一般招聘单位在报纸上投放广告时需要提供例如营业证照等资质证明,骗子一般选择管理不严的街头小报,或者购买假证行骗。

  《警周刊》提醒急于找工作的务工人员,求职者往往在高薪诱惑之下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握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拒绝违法的收费项目。骗子往往以押金、服装费、伙食费、面试费等名目,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进行行骗。对于这些费用求职者要一概拒绝,根据法律规定,即使是正规中介收取这些费用也是违法行为,如果一时疏忽上当受骗,受骗后求职者一定要注意保留证据并及时报警。

  王岑 傅展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