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慈溪和谐促进会:促新老市民幸福融合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7-19 09:15:50

外来居民童大姐展示和谐促进会联系卡。

和谐促进会工作人员吴有水在接待群众。

  对于和谐促进会,新老慈溪人都说,它卸去了彼此“陌路相逢,互不信任”的心防。

  今年5月10日,慈溪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全市村级和谐促进会骨干集中轮训,20个镇(街道)共1714名村级和谐促进会骨干接受了培训。目前,慈溪市345个村(社区)已全部组建和谐促进会,共有会员单位3026家,会员2.8万人(其中暂住人口1.3万人),1000多名优秀暂住人口担任了片组长。

  新老市民人数几近相等的慈溪,也因此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老市民融合之路。

  样本概述

  新老市民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慈溪市有3.5万家工业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目前登记在册的已达95.2万人。这些外来务工者,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集中生产分散生活,租住在慈溪的各村各社区,新的社会矛盾也因此悄然出现:由于新老村民之间缺乏认同和沟通,双方矛盾纠纷不断,甚至发生冲突。同时,随着新村民的增加,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以及新村民的权益保障、子女就学、文化活动等一系列社会事务出现了缺位,原来的村级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2006年4月,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和谐促进会,由村支书担任会长,制订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片组长等组织架构,共有5个团体会员和163名个体会员,吸纳村干部、企业负责人、新老村民共同参与。致力打造志愿者活动平台、村企共建平台、信息沟通平台、文体活动平台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新村民读书站、会员俱乐部、协会之家和夜间巡逻队陆续建立,并在短时间内成功调解了25起矛盾纠纷。至今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新老村民融洽相处。

  目前,慈溪市345个村(社区)已全部组建和谐促进会,一组数字,表明了成绩:到目前,慈溪市和谐促进会共开展各类教育培训3612场次,参加者达55万人次;组织各类文体活动6600场次,参加者达200万人次;排摸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万起;为1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就业、就学、租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募集帮扶资金近千万元,帮扶困难人员2.5万名。

  “建立和谐促进会,是基层社会管理的一次创新。”慈溪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励冠军说,接下来,他们继续做好鼓励引导,允许各个村(社区)差异性发展,使和谐促进会在社会自然秩序中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群众信任、政府放心的民间组织。实现这一目标后,政府可以将原本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给和谐促进会来完成,并根据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费用,实现“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服务模式。

  当事人自述

  一夜歌声卸去心防

  当事人名片:胡华南,48岁,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党支部书记、和谐促进会会长。1986年退伍后回到五塘新村,开过帮人定做家具的作坊。在1998年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经党员民主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4月20日,被推选为村和谐促进会会长。

  我们这个村,常住居民600余人,外来人口有3000多名。本地村民几乎家家有房屋出租。原先,外来人员和本地村民共同生活,却彼此隔阂,一件小事往往就能触发两个群体之间的冲突。

  我记得很清楚,2006年2月,一位名叫郭振祥的安徽人,在玩台球的时候和一名当地村民发生口角,我立即赶去调解。没想到,郭振祥认为,我是本地人,当然会帮本地人,不要我调解。随后,郭振祥叫来一帮老乡,口角进一步恶化升级,演变成一场群殴事件。我是去劝架的,却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当时真是又尴尬又遗憾。

  我当时就和其他村干部商量,能不能成立一个民间组织,由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在增强外地人归属感的同时,实现新老村民融洽相处?

  2006年4月20日,村和谐促进会成立了。首批入会的78名个人会员中,外来人员占了80%以上。和谐促进会成立当晚举办了歌唱比赛,新老村民第一次同台唱歌,第一次面对面地交流。出乎所有人的想象,原本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冷漠隔阂,在一夜歌声中竟然被悄悄打破。

  从第二天晚上开始,和谐促进会接连在村头放了5天电影。不到一个星期,许多新老村民已相互认识。大家一起外出参观,一起参加周末舞会,共同组织“五一”晚会、中秋赏月活动,新村民和老村民的生活圈子、思想观念和彼此间的感情逐渐交汇融合。

  5年来,新老村民参加和谐促进会组织的活动有1.6万人次;成功调解纠纷百余起,帮贫助困64户;成立了新老村民共同参与的夜巡队、志愿服务队;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和谐促进会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外来人员的归属感,增进了新老村民间的信任。新老村民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和谐促进会就像是轮船靠岸用的靠球,卸去了彼此“陌路相逢,互不信任”的心防。彼此间建立了信任,什么事都好办了。

  百姓感受

  我们都被温暖着

  童敬玲,安徽宣城人,去年7月1日,和丈夫、儿子一起来到五塘新村。“刚来没多久,就遇到件麻烦事。”童敬玲说,当年9月初,她带着7岁的儿子到附近的小学报名,但学校不收,“因为刚来不久,丈夫做小买卖的营业执照还没批出来,也没有和用人单位签的劳动合同,而这些,报名时必须提供。”

  “我当时想过要把儿子送到老家上学,但老家只有老人在,他们不识字,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怕耽误了孩子。”童敬玲说,就在她焦急万分、左右为难时,同村的老乡说,找找和谐促进会吧,他们会帮忙的。随后,她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村和谐促进会的老吴。

  老吴叫吴有水,是五塘新村和谐促进会的常务副会长。吴有水来自江西,当过兵、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为人热情,处理问题能力强,很受村民的尊重和信任。得知童敬玲的为难事后,他立即找学校协商,童敬玲的儿子很快顺利入学了。

  “来慈溪,真像是回到了家乡,很温暖的。”童敬玲笑着说。

  五塘新村村民王玉仙有不少房子出租,一位曾租住她家房子的外来务工者走了后,留下了一条狗,现在租住的几位外来人员觉得好玩,养了起来。今年5月,一位外来务工者的女儿打开水时,被这条狗咬了。女孩的家长便找到王玉仙,要她承担责任。而王玉仙认为,自己不应承担所有责任。双方出现分歧。

  “这要在以前,肯定要闹起来。”王玉仙说,但现在不同了,通过这些年和谐促进会的工作,本地人和外地人关系处得很好,大家就像是一家人,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进行商量,和谐促进会的老吴也一块帮助出主意,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大家都很满意。这种感觉,确实挺温暖。

  宁波晚报记者 姜恒/文 唐严/摄

  点评

  善待外来人口就是善待自己

  社会管理创新,从哪里入手?王辉忠书记最近在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上说得很清楚,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破解难题入手。其中,外来人口管理是当前宁波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外来人口管理难在哪里?从某些乡镇的情况看,大量流入的外来工与本地人发生的摩擦及由此引发的治安隐患增多,甚至出现了“族群冲突”。我们应看到,由于制度性、历史性因素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中西部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外来人口为宁波的发展贡献了人口红利,创造了劳动价值,虽然他们也参与分配宁波的生活、生产资源,但由于户口、身份的差异,他们所分配到的生存权利和社会福利仍然不均等。此外,对外来人口的种种歧视,更非一朝一夕所能消除的。当然,外来人口自身也存在增长过快、素质不足等问题。

  不管怎么说,绝大多数外来人口已经“离不开”宁波了,未来,数量还会增长。善待外来人口,逐步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是事关新、老宁波人能否安居乐业的大事。

  慈溪市“和谐促进会”的做法,是顺应时代发展、化解现实矛盾的理性选择,契合王辉忠书记提出的“对外来人口实行本地化管理”的创新理念。“和谐促进会”之所以奏效,一是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服务模式,为外来人口解决了包括维权、就业、就学、培训、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困难。二是确立了外地人和本地人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自治模式,实现了外地人在公共事务中的话语权,也修复了双方的社会信任。三是促进了“熟人社会”的形成,双方共同的生活圈子、真诚的感情交流,增强了外地人的价值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各种矛盾纠纷的调解。

  拥有百万外来工的慈溪市,为什么345个村(社区)全部组建了“和谐促进会”?慈溪人记得,遭遇“用工荒”时,是外来工与企业同舟共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时,外来工暂时返乡,缓解企业压力;遭遇人口压力增大时,慈溪没有“抬高门槛”,把农民工挤出去。因为智慧、大气的慈溪人懂得,善待外来人口就是善待自己。新、老慈溪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这是迈向文明的一大步!袁志坚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