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海底出土物。
从浪漫神秘的寻宝 到严谨艰辛的水下考古事业
在电影中,那幽深的海底,一条千年沉船横亘眼前,成群结队的鱼儿在身边游来游去……多么浪漫,多么令人神往。可在林国聪眼里,水下考古不是一项娱乐休闲、刺激的活动,他始终认为,水下考古是门严谨而艰辛的科学事业,这里没有浪漫,更不是猎奇。事实上,水下考古充满风险与挑战。
每次在下水前,林国聪和同伴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翻史籍、查档案、寻渔港、走码头、串渔村、上渔船、访渔民……追寻水下文化遗存的蛛丝马迹。而后,运用科技设备对目标海域进行扫测,进行精确定位标注。最后,按两人一组的方式结伴下水,进行海底探索与发掘。
与陆上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受天气、潮汐、洋流等意外因素的影响更大。根据潮汐情况,队员有时早上6点就要出发,有时整整一天也下不了水。而陆上考古可以全天工作,海上考古正常情况下每天只能工作3~4个小时,有时候光从驻地到工作点就要花去几个小时。
考古潜水充满了艰辛与风险,尤其是浙东沿海水况普遍较差,水浑流急风浪大,比如在象山港海域淤泥非常厚,水下能见度也很低,哪怕是专用的水下电筒也只能照到前方20厘米的地方,所谓的潜水探摸,真正是靠手一寸一寸在淤泥中摸索感觉出来的。
但是林国聪表示,风险不等于危险,当你在你的技术能力、经验水平范围内考古潜水作业,风险是可控的。潜水是一门科学,当你越了解它,就越熟悉它的每一个风险点,此时,你反而越安全越自在。
事实上,潜水只是从事水下考古工作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假如没有受过系统而专业的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学科的学习与训练,即使潜水技能再高超,也只是个职业潜水员而非水下考古工作者。林国聪毕业于具有深厚海洋考古学学术积淀的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并师从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开拓者之一的吴春明教授,专业基础扎实。毕业后,进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兴趣爱好与工作岗位相符,使得他更有干劲。近5年来,林国聪带领队员们,足迹踏遍了全省近100个濒海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