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余姚穷“爸爸”四年情牵大学生“女儿”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7-26 10:19:16

图为老杨和“女儿”小潘通电话,对她嘘寒问暖。(朱和风 摄)

  余姚朗霞街道杨家村的杨银焕今年52岁,人长得黑瘦,他年轻时干泥工活,因为透支体力,患上肝病已有20多年,靠药物控制病情,而他的妻子也患有腰椎骨增生的病。如今的老杨靠帮人裁玻璃维持一家的生活,如果不是妻子偶然发现老杨在外面还有一个“女儿”,他不事张扬帮助贫困学子的故事,也许仍埋在心底里。

  一则新闻萌发助学念头

  老杨喜欢看报,他的摩托车后箱里总塞着几张报纸。2007年盛夏的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毗邻的慈溪市横河镇童岙村,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农家女孩小潘因家境贫寒,为上大学的生活费发愁。杨银焕萌生了帮助小潘的念头。

  第二天,老杨骑着摩托车来到童岙村,他向一家小店的店主打听,村里是不是有一户姓潘人家的女儿考入了中国计量大学。店主叹了口气,说潘家是从山上移下来的,几年前家里装修房子,外墙脚手架突然倒塌,一名泥水工被当场压死,另外两名工人摔成重伤,经有关方面处理,小潘的父母亲为此赔偿死伤者15余万元。从此,这个本不殷实的家庭陷入了困顿,至今还欠有7万多元的债务。

  一听此情,老杨找到小潘的父亲说:“我也不是富人,这600元钱给小潘当生活费吧。”小潘到学校报到后,老杨又给她寄去1000元钱,并附言:你凑合着买只便宜的手机,可以和家人联系,话费我会给你打入的。

  懂事的小潘让老杨感动

  小潘的节俭和懂事,感动着老杨。有一次小潘放假回慈溪,老杨带着她和妹妹逛超市,在水果柜前,紫红色的美国提子吸引了姐妹俩的目光。老杨暗忖她俩肯定没吃过,就要买几串。但小潘得悉要一百多元后,就把提子放回到柜子上,直到老杨发起“父威”,小潘才缩回了手。但当他们挑好物品来到收费台前,老杨却发现美国提子不见了,小潘对老杨说:“太贵了,你买了我也不吃!”这话让老杨眼眶湿润。

  老杨为治肝病,每天要吃药打针,而裁玻璃所赚的钱只够家里的日常开支,但看到家徒四壁的潘家后,他很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并和自己订了一个契约:要帮助小潘。

  电脑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既是他们的学习工具,也是同学们交流和沟通的必备用品。小潘读大三时,父亲节衣缩食准备给她买一个台式电脑。老杨闻讯后,赶到小潘家说,孩子用台式电脑不方便,还是买手提电脑吧。后来小潘买了一台华硕手提电脑,老杨给她寄去2000元钱。

  在采访中,老杨一直说,我没有用很多的钱去资助小潘,但小潘常发短信问候我,每年杨梅时节,小潘会叮嘱她的父母,把自家采摘来的上好杨梅送给我尝鲜。

  一声“爸爸”曝光助学真情

  老杨的母亲年近八旬,妻子又有病,儿子一家也要他照顾,所以他把帮助小潘的事一直隐瞒着。

  有一天傍晚,杨妻在家接到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开口就喊“杨爸爸”。这让她心生怨怒,责问丈夫是否在外养着私生女。这下,老杨不得不道出实情。妻子就责怪丈夫: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应该告诉她的,穷帮穷,传真情,一家人都有份。年老的母亲知道后,也很支持儿子助学。

  在杨家村,村民们都说杨银焕是个热心人。村干部说,村里发起慈善一日捐,老杨不用动员就会赶来捐款。但老杨现在还有一个善举的念想,他家里有几千个奖状框子,若有人愿意购买,他将免费提供配套的玻璃,把所得的钱资助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老杨告诉记者,虽然能力有限,但我希望像《宁波日报》上资助寒门学子的“圆梦使者”那样,帮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上大学!

  宁波日报记者 朱和风 通讯员 徐迪辉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