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店铺云集,有各类市场经济主体536家,2011年上半年度实现销售额42亿元;这里是品牌的聚集地,有各类国际、国内品牌、老字号470余个,并持续有新的高端品牌入驻其中,引领着宁波的消费时尚。天一商圈,作为宁波的商业中心,依靠着其与日俱增的市场主体、量多质优的品牌优势,时尚健康的消费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为保持天一商圈的良好发展态势,海曙工商分局以行政指导为依托,通过柔性执法,帮助企业登记办照,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构建和谐消费环境,努力促进商圈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商圈经济发展。
落实靠前指导>>>
人性化服务让商户更轻松
来到天一商圈综合办公室,办事的群众往往能看到两个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热情地为前来入驻的经营主体落实注册登记;或是耐心地接受办事群众的工商咨询;或是奔波在各个街道、部门,为企业登记提供服务。他们就是海曙工商分局派驻天一商圈的工商干部,他们的工作是为每一家来天一商圈落户的商户提供靠前指导,帮助企业顺利入驻。
近几年来,海曙工商分局逐步探索提前介入,为入驻商户提供注册“一条龙”服务的指导模式,并特别派驻了两名工商干部到天一商圈综合办公室,建立完善了登记“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审核合一”等工作机制。
“无论是到商圈落户的新企业,还是经营户进行组织方式调整,我们都会提前进行指导。”入驻干部介绍说,在严格履行登记注册的承诺基础上,工商部门对重大、急办项目实行即时办理,进行全程跟踪、专人负责,确保经营户按时落户和开业营运。
为了引进更多品牌企业落户天一商圈,特别是争取在海曙设分支机构的企业能够落户海曙,工商部门不仅与企业负责人、经营地企业沟通、商谈,还与西门、鼓楼、月湖等街道衔接、协调,通过上门指导、跟踪帮扶,为企业落户海曙提供全程服务,吸引企业总部从周边区域搬迁到海曙,一些国际、国内品牌企业总部也因此纷纷落户天一商圈。
倡导亮照经营>>>
塑造商圈“窗口形象”
一份营业执照,附上一张亮照经营告知书,告知经营户亮照经营须知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并在事后上门检查,帮助企业规范亮照经营是海曙工商分局打造天一商圈亮照经营示范区的传统模式,方法虽老,但却成效显著。目前,天一商圈亮照经营率为100%,并且营业执照都挂在醒目位置,做到规范、整齐、美观,亮照经营已经成为天一商圈的一道风景线。
“督促经营户把执照挂起来,关注的是细节,提升的是商圈的整体形象,保护的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位在天一商圈巡查多年的工商干部告诉笔者,营业执照作为经营户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的重要凭证,具有公示、约束、承诺的作用,把执照亮出来,让市民明明白白消费,应当是每一个商户的责任和义务。
强化品牌指导>>>
帮助加强内部管理
作为各类高端品牌的聚集地,天一商圈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名牌商品,随着品牌数量日渐增多,如何强化品牌企业行政指导力度,帮助品牌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成为了海曙工商分局关注的一个议题。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工商部门分两次对商圈内20家黄金珠宝专卖店、商场专柜的35个品牌进行了检查,抽取了80批次的黄金珠宝商品,分别委托宁波质检院和绍兴质检院进行监督检验。检查结果显示,部分国外品牌由于对国内的一些标识管理规定及标准缺乏了解,往往存在定名不准确、标识不规格等问题。如某品牌的镶嵌类珠宝首饰,由于贵金属材料的名称或纯度标注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内在质量及标识不合格,另一国际品牌由于没有标注首饰的总重量和产品标准编号而被判定不合格。
针对这一情况,工商部门特别加大了对和义大道等商业区域黄金、珠宝行业的品牌指导力度,指导企业学习相关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开展日常性自查,定期对已上柜的货品进行标识标签方面的检查,避免出现标识方面的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信誉损失。对近几年落户的境外品牌,工商干部多次进行上门指导,督促经营者及时了解我国最新的国家、地方标准,向消费者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
深化维权指导>>>
让纠纷在“圈子”里解决
今年7月,王先生在商圈内国际购物中心购买了一只著名国际品牌的超薄型机械自动表,价值近10万元。一天后,这只手表慢了15分钟。于是,王先生到店里交涉,店方技术观察后,认为可能因操作不当引起,并建议再试戴观察几天。若干天后,这只表又快了5分钟。虽然店方未能找出手表的质量原因,但从维护企业诚信和消费者利益出发,通过该店设立的“和解点”,双方就这一消费纠纷进行协商,最终店方同意进行退货处理。
所谓“和解点”,是海曙工商部门指导经营户建立的用以解决日常消费纠纷的服务站点,目前在天一广场、和义大道、月湖盛园共有消费维权“和解点”233家。每一个“和解点”都有专人负责,有联系电话、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可以第一时间到“和解点”进行解决,从而形成了“一般消费争议不出柜台,大额争议不出商场,纠纷化解在‘圈子’里”的消保维权新格局。
据统计,2009年商圈内共受理各类消费投诉921起,而2010年共受理消费投诉756起,比上一年减少21.8%,有的企业和品牌经营单位还出现了“零投诉”,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通讯员包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