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鄞州
“幸福鄞州”成最靓名片
稿源: 鄞州新闻网  | 2011-08-03 11:37:51

  昨天,在四明路三江超市门口,车辆看管员鲍春丹认真地巡视停放的自行车和电瓶车,看到有人停车,她就上前规范停放位置。 “我上班时间为早上8时至11时、下午1时半至4时半、晚上7时至9时,缴纳‘五金’后,收入有1100多元。”

  鲍春丹是中河街道“4050”人员。6年前,她的手骨在工作中严重损伤,被鉴定为肢体五级伤残。这几乎让她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转机出现在前年年初。当时鄞州为“4050”人员量身定制,推出了劳动技能要求低、强度相对较轻的公益性岗位。鲍春丹由此实现了再就业, “我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有了工作,家庭负担减轻了不少。”

  2008年7月鄞州实施“幸福民生40条”工程以来,全区共帮扶17343人(次)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像鲍春丹这样的困难人员有4415人。除无劳动能力和无就业愿望人员,全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的动态消除。

  积极促进创业和扩大就业是“幸福民生40条”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他还包括建设城乡共享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综合素质、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开展新一轮道路交通建设、建设“放心工程”等。

  前年6月6日,云龙镇供水并网工程通水,全镇百姓喝上了盼望已久的白溪水库水。开通现场,60岁的张福幸老人站在阀门旁舍不得离去。

  供水并网工程实施前,云龙镇居民喝的是取自内河的自来水,由于河网水水质相对较差,为了能喝上水质较好的水,当地不少百姓要到几公里外的横溪镇腾溪岭去挑水,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区委、区政府将调整鄞东片及云龙镇供水水源问题列入全区“幸福民生40条”实事工程,市、区、镇投入3000多万元对全镇自来水供水管网进行彻底改造。工程完工后,该镇供水管网同市自来水供水网实现对接。

  当年,12岁的黄珂婷家住管网接入口附近,得知能喝上清洁水,她在自家的小黑板上兴奋地写了“开通饮水工程、造福千家万户”12个大字。

  推行便民服务“一卡通”,逐步整合公用事业缴费卡、公交卡、社保卡等,实施智能卡多领域一体化应用;全面升级改造区行政服务中心,扩大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项目进驻;全面实施危房修缮、住房救助,4年内基本完成城乡危房修缮工作,健全常态化的住房救助机制;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启动鄞南、鄞西、滨海污水处理厂建设,对132个山区半山区村实施污水生态化处理……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幸福民生40条”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2005年,集士港镇杨家村村民杨信月患上了尿毒症,抱着多少能报销点的想法,她拿出几十元钱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同年6月,她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有效医疗费报销1.6万元。当年,该村群众参保踊跃。

  2008年,“幸福民生40条”提出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医疗保障体系,逐年提高医疗补偿水平,将农村大病医疗保险补偿率提高到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同等水平。

  杨信月给记者看了肾移植后抗排异医药费及报销清单:2007年度,医药费开支3.9万元,报销2.27万元,报销比例58%;2008年度,医药费开支4.05万元,报销2.56万元,报销比例63%;2009年度,医药费开支2.6万元,报销1.72万元。报销比例66%……今年上半年,医药费开支3.6万元,报销2.5万元,报销比例69%。这个报销额度已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医保。

  “改善民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生需求的全面性、均等性、多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寿永年说,“既要加大投入,努力扩大民生各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又要创新理念,探索落实与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民生改善举措,使经济的率先发展更多体现到民生的全面改善上,使最广大群众充分全面、更快更好地共享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成为群众最珍惜的幸福。

  去年6月,鄞州成立全国第一个县级中国绿色碳基金专项,“森林鄞州”建设被列为当年全区2010年度十件实事之首。根据规划,鄞州将全力发展“绿色事业”,5年内投入15亿元,新建绿地3万亩,新增生态公益林8万亩,培植名贵苗木1万亩,使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镇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这是鄞州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改善生活环境作出的非常之举。

  同时,幸福还体现在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2009年启动的“天天演”工程,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补贴等方式,扩大了文化演艺产品的供给,全面繁荣了城乡文艺舞台。在章水、鄞江、咸祥、瞻岐等地平时很少看到大戏的边远镇乡,专业剧团的到来,让群众有了如过大年一样的快乐。

  几年来,鄞州相继推出了“星光工程”、镇级“公共文化明珠镇工程”、“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业余精品文艺团队打造”、“农家书屋建设”、“乡镇影院免门票”等一系列文化建设重大举措。如今,家门口免费看书、看戏、看电影等已成为农村群众的日常文化餐点。

  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镇功能在优化、面貌在变化,一批进城群众重新返回农村。姜山镇翻石渡村村民龚旭光说:“新村建好了,道路通了,周边配套也完善了,去市区坐公交车很方便,和城里比,住在老家更舒适。”

  搬进新村、住进套房,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垃圾入袋,健身流行,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眼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