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不少人都在惋惜,“梅超风”(台风“梅花”)不合时宜的侵袭,冲淡了节日应有的浪漫。不过,追本溯源,七夕本就不见男欢女爱的缠绵悱恻,让我们看看古时七夕的“冷浪漫”。
飞星本无恨 佳期不如梦
说起七夕,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织女和牛郎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秦观在《鹊桥仙》中以“飞星有恨”、“佳期如梦”唱尽了牛郎、织女内心的惆怅和欢聚的短暂。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甚至人们还把这一天冠以“中国情人节”的名号。
“牵牛星和织女星在浩瀚的星河中是两颗再普通不过的星星,两者相隔甚远,即便到七夕这天也不会出现距离缩短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它们属于夏季星座,在这个时节比较亮,易被肉眼观察到,人们发挥了无穷的想象,便有了鹊桥会的浪漫传说。”市天文爱好者协会副秘书长朱思源说。
较之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的来源更多和古时人们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有关。过去人们知识有限,对自然怀有崇敬之心,其中也包括到对星星的崇拜。
女性节日与爱情无关?
虽然头顶“中国情人节”的名号,七夕却并非“为爱而生”。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这个节日最早是在汉代宫廷里盛行起来的,宫女们是不可能自由恋爱的,节日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彰显女子的巧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汉才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后流传到民间,人们赋予其更多诸如爱情、美满之类的寓意。发展至今,“乞巧”的习俗反倒被慢慢淡忘,七夕也成了爱情的代名词。
七夕被不少民俗专家认为是我国唯一一个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传统节日。过去,单身女子在这一天可以穿着盛装,与姐妹们聚会、玩耍,热闹程度甚至超过春节。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范志强副教授说,古代民间历来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说法,而七夕的很多活动如鹊桥会、乞巧、偷听牛郎织女对话等都是在月下进行的,男子自然要避嫌。因此七夕作为女性节日的说法也是有其生根的现实土壤的。在这个女子唱主角的节日,纵有柔情万种,也不是为情人所流露的。(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施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