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要求——每5万人口配备1辆救护车,每辆救护车要配备1名司机和急救医生,我市的救护车配置基本达标,而急救医生尚缺1/3,这一瓶颈制约了我市120急救网络的扩点和提速。
为此,业内人士建议:将全市各大医院的住院医师作为急救中心强大的“后援团”,破解眼下急救中心“车等人”的难题。
急救中心“车等人”
市急救中心承担海曙、江东、江北和高新区的190万人口的院前急救服务。按有关要求,市急救中心需要38辆救护车和38名急救医生。
然而目前,市急救中心有32辆救护车,33名司机,而急救医生只有23名。一位业内人士向笔者透露,急救车辆数基本能满足城区急救的需求。按每辆车1名急救医生配置,不算两班倒轮岗,至少还缺9名。由于急救医生不够,现在急救中心24小时运转的救护车只有9辆,出现了“车等人”的现象。人手不够限制了急救车的全天候运转,也限制了医疗急救点的拓展。
市急救中心主任陈长水说,现在急救车辆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分钟内到达现场。如果这32辆车全能跑起来,急救点就能多开些,分布得广些,出车的服务半径就会大大缩短。
两家医院的新尝试
紧缺的急救医生还频频流失。上半年,又有4名急救医生辞职。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三班倒,晋升空间小,这些成为急救医生频频离去的主要原因。
按照《关于加强宁波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规定,城区每5公里至8公里设置一个急救点,急救医生的需求量更大。
今年,一院、二院这两家医院作了新尝试——由医院出3名至4名医生,急救中心出救护车、司机和担架员,在二院保黎院区、一院院区内分别开出急救网点。
一院副院长许幼峰说,急救点运行两个月来共出车320趟,根据就近、就急、就专科的原则,60%的患者送外院。该院规定,经过大内科、大外科、麻醉科、心电图室、重症监护室、注射室和急诊科等部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轮岗后,进入院前急救锻炼。
合作是双赢的。二院保黎院区的4名医生做了半年急救医生后,认为大有益处。他们说,院前急救很累也很难,但能遇到各种病人,开阔眼界,动手的机会也多。医院内,由于专科细分,有的疾病是一辈子也碰不上;由于专家多,年轻医生很少有机会实战。二院的一位分管副院长也认为住院医师经过半年的急救工作后,实战能力强多了。
业内人士建议,将全市的住院医师作为急救“后援团”,既可缓解急救人手紧缺,又可增强医生的业务能力。
据透露,市卫生局正在酝酿将院前急救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项内容,要求每位住院医师晋职前到急救中心服务3个月至6个月。
宁波日报记者 蒋炜宁 实习生 姚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