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湾河塘是在老祖宗留下的水利工程基础上修建的。
村庄名片——
塘湾村,位于奉化市萧王庙街道东部,地处平原。塘湾村有11个自然村,258户人家,683人口,耕地面积721亩,山林24亩,是一个有着江南风情的小村庄。
村名来历——
“塘湾”这个村名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唐朝初期,鄞州茅山杨氏家族的一位族人因逃荒到塘湾一带求乞,看到此处田地肥沃,是一块谋生的福地,遂定居下来。
塘湾此处虽然田肥人勤,但每年要遭受咸潮侵袭,受此影响,田亩庄稼减产减收,严重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
当时,奉化江口杜家有一位名人叫杜胜,在朝廷做过御史,后辞官归隐。
杜胜见咸潮年年来袭,百姓时时受苦,心中也是闷闷不乐。他决定要兴建一堤大塘,拦住咸潮侵蚀。
杜胜自己出钱,带领当地百姓兴建筑起大塘,弯弯绕绕从楼家旦到沈家至金家堰墩直到马山,塘阔1丈、高2米,同时塘墩上还种上了树木。从此以后,咸潮到来时期再不会威胁这一带种植的庄稼。当地百姓把这弯弯绕绕的大塘称为“塘湾”,这村名就一直留传至今。
村史典故——
咸潮不再侵袭后,塘湾这里良田丰腴,老百姓的生活很是富足安宁,经济繁荣,也引来了其他地方的百姓,最多时有18个不同姓氏,形成了18个自然村。
其中金家最为热闹,有蔬菜市场、豆腐作坊、南货店铺、咸货店铺、肉铺、点心店、药店等许多店铺。还有许多船只停靠,每天都有客船来往于萧王庙、宁波之间。
从萧王庙三角里头至塘湾金家,大路两旁全是村庄,路上有村民所搭的廊屋,路面也全部铺着大块青石板。行人走路赶市,无论下雨下雪天都不用走湿路。
记者探访——
塘湾有“三庙、二寺、一庵”
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着三座庙宇,二座寺院和一座庵堂,这在其他地方极其少见。
三座庙宇是“三界庙、杜中丞庙、中丞祖庙”,后两座与杜胜有关。杜胜去世后,塘湾一带百姓敬崇这位爱民心切、造福百姓、功德无量的杜胜建造起了两座庙宇。因杜丞曾做过御史,此官职古时亦称“御史中丞”,因此百姓将塘里一座庙宇取名为“杜中丞庙”,塘外一座庙宇取名为“中丞祖庙”。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数百年来都前来敬拜,可惜现在已经显得很破旧了。
“三界庙”供奉的是宋朝的一名太医,姓名已不可考。据老百姓口口相传,此太医曾被朝廷派到奉化一带做巡医,他不但为百姓治病不收分文,而且还经常自己出钱买糖果、糕点送给患病小孩、老人品尝,深得百姓爱戴。
最终,他日夜为民治病,常常废寝忘食,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塘湾村的张家、傅家、汪家三个自然村交界的地方。
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神医,就在三村交界地建造了一座庙宇,并命名为“三界庙”。
老祖宗留下水利工程泽被后世
沿着开阔、平整的柏油路从萧王庙街道往塘湾方向出发,路旁就是大大小小的河塘,蜿蜒流淌,塘边均用石块砌了岸,河道里的水清清,塘边田地稻浪翻滚。
“塘湾自古就是奉化的粮仓,但也多灾多难,河塘也经历了多次改造。”村支书汪仁义相告,但在明末清初,塘湾十八村因连年发生火灾,好多村庄都被烧光,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这里又暴发了传染病“天花”,有些村全部覆灭,有些也只剩了四五人,因此塘湾村目前只有11个自然村存在。
塘湾村遭此灾难,经济萧条,河塘倒塌也无人管理,河里淤泥积厚,河上杂草丛生,村庄又像原先一样,遭受洪水之灾。塘湾人汪日章出资,对河道进行疏通、清理淤泥,使百姓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有了保障。
2005年,村里又对河塘进行了改造,把河道挖深挖宽,共新建13个河埠头。河塘经过整治后,干净整洁,埠头宽敞、安全,不仅还村民一个水清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了水灾隐患,即使台风光临也不怕会水淹塘湾。
“这多亏唐朝时的杜中丞做了好事,几次改造整修都是在他打下的老底子上进行的。”汪仁义说,老祖宗留下的水利工程给后世带来了福音啊。记者 胡菲 通讯员 竺卓橹 张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