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拄着拐杖,手指纤长,右腿弯曲倚靠在拐杖旁,一个瘦瘦高高的中年男子慢慢走来,他就是张其培,用双手剪出自己精彩生活的人。
今年已经53岁的他,是一位民间剪纸艺术家,北仑新碶人。一把剪刀,一张纸,如此简单的两样东西放到张其培手中,就能成就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
窗花让他找到了感觉
张其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身体一直不好,母亲也有病在身,更不幸的是,张其培从小就患上了少儿骨结核脓肿疾病,右腿残疾。
小时候,在老家新碶镇安村,张其培就坐在自己的板凳上,看着小伙伴们玩耍。对别人来说玩乐自如的各种游戏,他却只能在旁静静欣赏。
很多时候,他一个人默默地蹲在乡间最常见的泥沙地上,用树枝或随手画着,猫儿、狗儿、鲜花、绿草,还有家里最常见的东西。慢慢地,几个小伙伴发现了他的“作品”,接着,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围拢过来,一起欣赏评论着,这给张其培一种极大的满足。而在学校的图画课上,他的作业几乎每次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对画画就更加热爱了。
张其培回忆道:“‘文革’时期的那些窗花让我一下子来了感觉,记得当时的花纹有‘天安门’、‘向日葵’、‘毛泽东像’、‘忠’字图案等等,精巧极了!”
成年以后,一个夜晚,他在灯下读书,脑子里渐渐浮现出一个朦胧的画面:自己和好友正面对面坐着,旁边放着一盏昏黄的灯,他们尽情交谈着……想着想着,他立马拿出一张纸,用剪刀剪出来了处女作——《灯下书友》,虽然粗糙简单,却很有意义。这幅作品在当时大碶宣传窗里展出了,这大大鼓舞了张其培。
一地碎纸一步台阶
读完初中,家里已经倾尽所有了。农家孩子,腿又残疾,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关心张其培的人说:“你的美术功底不错,不如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吧。”这对他无疑是个鼓励。
1982年,为了生活,张其培拿自己的剪纸成品去投稿。可是,对现成作品的模仿和手艺的粗糙使张其培的剪纸停留在初级阶段,内容单调,线条不明,画面破碎,退稿信一度成了他家的常客。面对剪下的一堆堆碎纸,他开始怀疑自己,难道是自己异想天开,其实自己什么都不会?他甚至在其中一封投稿信中赌气地写道:“如果还不能发表,将不再剪纸了。”但赌气归赌气,生活的磨难从未打消他对艺术的“初恋之情”。
一地碎纸后注定会上另一个台阶。
1983年,张其培经乡文化站推荐,参加了区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培训班。从来没受过老师的正式指点,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学习机会。在培训班上,他如饥似渴,文化馆的老师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不禁为之所动,热情地对他的刀法、构图等基本技巧进行了辅导。
同一年,经人介绍,张其培与我国著名剪纸艺术家罗枫取得了联系。当时罗枫家住高塘,从张其培所住的镇安村到那要走5里的泥路,再坐公交车。这对常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他来说并非易事。路途辗转,见面后,他们谈了很多,张其培说:“我会一直记得老师的告诫,要‘多看,多刻,多创作’。”由于行动不便,张其培后来更多的是通过信件与罗枫老师交流,而这些信以后也成了张其培剪纸的最大精神支柱。
付出终于收到回报
有句话这样说:有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不付出永远不会有回报。张其培在对剪纸艺术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中,耗费了多少心血,洒下了多少汗水,只有他本人最清楚。
1984年8月的一天,张其培收到了一封信,是《中国青年报》寄来的,原来,他的剪纸作品《晨读》发表了!这是他发表的第一个作品,尽管是一张简简单单的刊头图,却给了他巨大的信心。
慢慢地,《中国剪纸报》、《东方剪纸艺术》、《共产党员》、《浙江日报》、《宁波日报》、《东海民兵》等各报刊上都出现了张其培的名字和作品。
经过20多年的默默奋斗,他已经有500多幅作品先后被各级报刊采用,同时,还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无数:《渔归》、《做年糕》获得了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最高奖项,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与奥运同乐》入选第五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中国残疾人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展”;《一针一线寄深情》在首届“红旗飘飘”全国剪纸艺术大展中获得铜奖并展出;《好日子》、《行会》在第六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中获得银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他的部分作品还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华夏剪纸博物馆收藏。
2001年10月,张其培作为宁波市的代表,加入浙江省残联组成的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访问团,受日本福井“中国教育·福利友好协会”的邀请访问日本。访问交流中,有个现场展示,在很多人的注视下,张其培拿起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一脸专注,纸片在他左手左右旋转、上下翻动,剪刀似乎充满了灵性,在他右手的手指间游走。几分钟后,代表中国喜庆吉祥的熊猫等小动物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日本观众面前,日本朋友赞叹惊讶,眼前这个一直拄着拐杖的高个中年男子,竟可以在顷刻间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完成如此精妙的艺术作品。
有个义卖活动,一个日本妇女看中了他的一幅《秋趣图》剪纸,她特别喜欢图中两只形态传神的小鸟,于是另外买来经过装裱的卡纸,请求张其培为她用笔画在上面,说要拿回去与家人一起欣赏。张其培当然满足她的要求,认真地画完后,日本妇女如获至宝,再三鞠躬致谢。
对生活要知足
对艺术要贪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用在张其培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每次剪纸前都会思考、想象,直到脑子里能看到一幅幅画面为止。这就是基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创作。平时,他喜欢观察有传统味道的东西,像一只碗上的图案,一块布上的花纹。他看书,看电视,为的是寻找更多传统的民族性的东西。
如今,电脑在美术、制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张其培下定决心学习电脑。从五笔画输入法开始,他捧着厚厚的《电脑入门》,一步一步学。为做好图片编辑工作,他又买来厚厚的几本书,面对电脑,日夜琢磨,遇到问题,四处求教。而现在,网上购物、网络通信、电脑绘图都成了他的拿手活儿。
为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他不仅钻研剪纸,还学国画、宣传画、民间画、书法等,对于这些爱好,张其培笑道:“我是‘揩桌布’,如果可以的话,什么都想学。”罗枫老师曾对他说:对生活要知足,对艺术要贪求。这句话,他一直记着。
1984年,张其培调到乡镇文化站工作。1987年,他组织了一个以中小学生为主的学生剪纸兴趣小组,每星期定期开辅导课。在单位的支持下,各个学校推出形式多样的剪纸活动和课程。十几年来,张其培经常拄着拐杖,独自走在去新碶各个学校辅导、上课的路上。《东港剪纸》是浙江省民间剪纸研究会和新碶文广中心合办的剪纸期刊,而实际上,从编辑到印刷,直至分发,张其培尽心尽力做得最多。如今,他在北仑新碶街道文化宫工作,他满足地说:“我很充实,生活得非常开心。”
记者 卢科霞 实习生 蒋圆圆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