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孝治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宁波一提起镇海湾塘救火会,许多人就会跷起大拇指。
湾塘街尾有一栋西式小洋房,两扇朝南开的大门上,雕刻着交叉的两柄板斧、中间一顶钢盔的图案,上面大书“湾塘永安消防”六个大字。这就是湾塘百年救火会。平时大门紧闭,只有等到“试龙”(“试龙”也就是演习)的那天,才能一睹其内部的设施。墙角,救火会的蓝色三角形幡旗插在上;墙边,竖着一排高杆的方形煤油灯,是当年黑夜救火赶路时照明所用;另一头的墙边挂着一排救火服装,白色帆布衣裤,黑色靴子,像古时武士样的铜质头盔;正中墙上挂着一块粉牌,上书救火队员名单和职务分工;地上静静地躺着一台“马达龙”,体积并不大,大概两尺见方吧,在当时却名噪一时;旁边整齐摆放着一盘盘水龙带。
旧时,每个村庄都有救火会组织,不过大多配置“掴掴龙”,就是由四个人轮换在一根木杠前做前后推拉动作,把木桶里的水抽到救火皮带里去,那威力可比不上“马达龙”。 “马达龙”一来到火场,队员们各司其职,把进水管沉入河中,救火皮带往马达龙的出口处一套,一拉皮带轮,马达开始轰鸣,水枪喷出来的水又远又急。
据老人们说,湾塘救火会那套价格不菲的设备,是民国期间由本地几位在上海、汉口发迹后的富商,为报效桑梓筹集善款而置办的。旧时房屋多系木结构,最怕失火,为保一方平安,就建立湾塘永安消防。村民自发报名参加义务救火。发生火警时,无须动员,也没有任何报酬,顷刻间却能动员起许多村民参加。他们个个不管个人安危,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
记得五十多年前的一天,湾塘街上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锣声,听到有人高喊:“着火了,着火了!”原来是学校附近的一户人家失火了,当时很多人都拿着水盆泼水,但火借风势越烧越大,大家急切盼望着水龙能早点到来。十几分钟后,湾塘的马达龙先到了,只见救火队员个个都训练有素,有条不紊,随着一声马达轰鸣,水枪里的水射向火场,刚才还在肆虐的大火,一下子没了“脾气”,几个救火队员奋勇爬上正在着火的房顶,挥舞着手中的利斧猛砍房顶,只听“轰”的一声,房顶塌了——这叫“拔火龙”,只有让烧得厉害的房子塌下才能有效保住两旁的房屋。接着水枪集中力量浇灭两边的房屋的火,不到半小时,火扑灭了。那些从火场下来的救火队员,个个脸上黑乎乎的,很快收拾东西离开了,好像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