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图书馆自2005年起在全区农家书屋基础上兴办图书流通站,至今已发展55个站点。“每年给每个图书流通站统一订购加工1100册新书,每个流通站根据需要可以不定期调换新书,并给每个农家书屋订34份报刊杂志,这样可以保证村里永远有新书流动。”北仑区图书馆副馆长邬盈盈说。
图书流动站不仅深受村民的欢迎,一些中小企业和部队的图书室也纷纷要求加入,目前已建成企业图书流通站8家,部队图书流通站4家。今年6月,由北仑81890光明俱乐部和区文体局共同创办的区首家“盲人书屋”在新碶街道成立,作为区图书馆的“特殊图书流通服务站”,为该区的550名盲人和700多名视力残障人士“阅读”提供了方便。
能够保证村里永远有新书的基础是,区里一年投入60万专项资金,用于图书流通站购买新书,并给每个农家书屋订阅报刊杂志。此外,北仑区图书馆每年有52万专款,用于不断更新图书,满足读者的需要。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把书店开到农民家门口,改变了孩子们一年只有寒暑假才去县城买书的习惯。10岁的徐卓冰是柴桥后所农家书屋的一位忠实读者。自从四年前村里建立图书室后,她就不间断地到图书室来借一些自己喜爱的图书回家看。新碶小学的武兆兰小朋友更是“小书虫”,在短短的两个月暑假期间,她一共在图书馆借阅了141次,童话书、故事书、百科知识等等,他全看了个遍。
现在在一排排书架间,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候,经常会晃动着很多小脑袋,从他们入神的眼睛里,记者读到了很多满足感。
“悦”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进大碶邬隘村图书流通站,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坐在图书室里,正在认真阅读。该站义务管理员邬大伯也不闲着,整理书架,借阅登记,图书分类等等,一系列琐碎的小事情邬大伯干得津津有味,如今已经67岁的他爱书、爱读书,像年轻人一样焕发着活力。据了解,邬大伯基本每隔两三个月就去换取一批新书,实实在在地做好村民们的“勤务兵”。
“看累了就休息一会,喝喝茶吃吃水果,休息间几个老年人一起聊聊天,挺解闷的。”农家书屋不仅让孩子们找到了周末好去处,也让老年人有一个愉悦的活动场所。
人多的时候里面的位置根本不够,外面都坐满了人。邬大伯有时候一个人忙不过来,已经退休的干阿姨就常来帮忙。“自从村里有了图书室,搓麻将的少了,看书的多了。我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要来,有事没事翻翻报纸杂志,给看书的人倒杯茶,生活过得开心啊。”干阿姨笑着说道。
柴桥街道河头村河头社区服务中心也是区图书馆设立的图书流通站之一,不少时下流行的图书同样也都能在他们的农家书屋里找到。《茄子如何合理施肥》《樱桃怎么种植》等农技类的书,还配有光盘,让农民能更直观地学习并更好地接受。
晚饭过后,一群中老年人在河头村广场上闻“歌”起舞,各式各样的光盘、CD都来自流通站图书馆的书架上。有老年人喜欢的越剧磁带,也有小孩喜欢漫画小人书。
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一些图书流通站还配置了成功学和各种考试培训类图书,特别受年轻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