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态建设方面,景区坚持“修旧如旧,整修如故”、“拆新护古”原则,投资100余万元对部分场馆进行了维修完善,投资500余万元建设4D动感影院,计划明年5月份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将为游客带来全新感觉的“海洋世界”。
景区的旅游要素不断丰富,一些特色水产、工艺品、特色小吃等商业设施已经入驻。游客多了,在古城里生活的老百姓小日子好过了。
谈到古城里的生活,今年68岁的刘阿婆甭提有多开心了。原来古镇住的大多是老人,没事就打麻将。现在古城开发了,变成旅游景点了,她用临街屋面办了小卖部,经营贝壳等旅游工艺品,一个月有2000多的毛收入。
祖辈三代都住在古城的黎国庆,前些年自己下了岗,妻子又没有工作,一家人日子紧巴巴的。古城开发使他看到商机,筹款办起了一家绣花鞋店,生意十分红火。现在,他们俩口子还准备以连锁加盟的形式,把绣花鞋店开到其他各个景点区去。
随着旅游的兴旺,回来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冷冷清清的古镇,现在变得热闹起来了。
渔港古城景区于2005年5月正式开业,是石浦渔港旅游开发管委会的起家项目和拳头产品,经过6年时间的精心打造,经营业绩逐年攀升。据了解,今年年初到11月除,石浦古城就已经接待游客67.82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582.86余万。
为了提高景区的知名度,该景区除了到杭州、上海、江苏等地宣传外,还加强网络宣传,建立了石浦渔港旅游网,与上海旅游网、悠优网、同城网等国内大型网站链接,拓展了宣传空间。为方便游客,景区还在杭州湾大桥北岸服务区宁波自驾游服务中心设立领票点。
据石浦渔港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蔡东波介绍,投资1.88亿元集游客集散、购物、美食、导服、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古城景区配套设施(古城广场)也将投入使用,届时,景区旅游产品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产业要素品质等方面将得到有效提升,向游客展现一个全新的渔港古城形象。
“渔”文化带领旅游迈进了海洋休闲新时代
走出古城,来到海边,零星小雨打在身上有点冷。走进一艘船,跟船主聊起,才知道现在是捕鱼期,渔民们都出海打渔去了。“你们要是早点来就赶上‘海钓节’,那时就热闹多了。”船主介绍道,6月到9月是休渔期,也是旅游旺季,渔民们都干起了旅游副业;等到捕鱼期到了,再出海打渔。不过现在好多渔民已经“上岸”,游客和渔民的闲情逸致逐渐替代了渔船的繁忙捕捞。
除了“海钓节”,每年的“开渔节”、“海鲜节”、“三月三•踏沙滩”也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现在出去做营销,跟人说来自象山,别人就会自发地说起‘海滨、沙滩、海鲜’。”刚从安徽、江苏等地转了一圈回来的中国渔村营销经理胡守本说,“可是我2006年开始做旅游营销工作时,跟人介绍说来自象山,都会问:是哪个地方的?怎么走?要多少时间?要说五年的区别在哪里,最突出的就是在这里!”
象山旅游,声名在外——这是很多像胡守本这样的专业旅游人共同的感受。五年来,象山县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跻身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成为世博上海•中国最美海滨名县,休闲旅游业已升级为一张“城市名片”,“休闲象山,百里黄金海岸”、“休闲象山、渔开天下”的主题形象越来越为人所熟知。
梧桐叶茂引凤栖。数据显示:2006年,象山县全年接待游客2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53亿元;2010年,年接待游客量增加到735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增加到76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今年预计全年接待游客83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84亿元。其中,2010年游客结构中,休闲度假比例从2006年的19%上升到35%,旅游观光从2006年的31%下降到25%,休闲游比重超过了观光游比重。休闲旅游,已经成为象山县打造长三角品质“后花园”最能体现品质特性的“黄金海岸”。
五年来,象山县利用丰厚的渔文化底蕴,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顺应现代旅游的潮流和时势,加快推进休闲项目建设,积极完善休闲功能配套,不断夯实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具有象山特色的休闲旅游发展之路,一跃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了休闲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质的飞跃,以休闲旅游为重点的休闲象山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以来,象山县谋划启动省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创建,全方位描绘了休闲旅游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