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对话 | 民生快线 | 第一现场 | 城事热线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借力科技闯新路 党代表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2月29日 07:12

卓少斐

陈金龙

郑君飞

鲍尧品

  “把增加收入作为增进民生幸福的重要基础。”党代会报告中的一句话,引起了许多基层党代表的共鸣。

  过去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8847元增加到16518元,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围绕“市场”和“创新”,我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品牌走向了广阔的市场,激活了农村经济一池春水。

  然而,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也开始显现,在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我市部分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在哪?如何帮助低收入农民脱贫致富?党代会期间,党代表们纷纷亮出观点,出谋划策。

  农民增收,难在哪?

  “增收难群体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农户,而在低收入农户中,经营技能相对薄弱的山区农民占了很大一部分。”奉化市农林局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卓少斐认为,山区信息相对闭塞,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更容易遭遇瓶颈。

  “如果把农民也分分类,我觉得低技能农民和中老年农民增收相对更困难些。”结合村里的情况,江北区慈城镇国庆村党支部书记陈金龙表示,受教育程度限制,多数农民传统意识较强,准确把握市场和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能力仍然比较欠缺。

  “农民容易盲目跟风种植,缺乏市场导向。”北仑区白峰镇阳东村党支部书记郑君飞坦言,阳东村只有几家小企业,近年来村民收入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是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花木种植,且种植品种单一。当下,花木市场日趋饱和,但村民的种植热度却不减。

  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则认为,当前,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比如农业发展已进入了要素紧缺时期,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弱化了现代农业发展;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升高,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两个风险依然存在,农民抗风险能力很弱;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合作经济组织机制仍需完善。

  借力科技闯新路

  多数代表认为,农业科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点,当前,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农户收入较高地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进户”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据鲍尧品介绍,目前我市正在推广“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这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全市粮油、蔬菜、瓜果等15个类目设置了首席专家制,并组建了蔬菜瓜果、畜牧生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7个科技创新团队,深入田头为农户服务。”

  作为北仑区首批优秀农业科技信息员,郑君飞带着村民闯出了一条科技致富的新路子。他告诉记者,2008年,村里成立了科普协会,定期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同时通过“请专家进来”,建立示范基地,提高村民科技意识和科技技能。前年,他带领村民在草莓、蘑菇等大棚中尝试采用喷滴灌技术后,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个技术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减少了对土壤的冲刷破坏,使得土壤疏松多孔,通气性增强,更利于作物增产。”

  增收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

  采访中,代表们普遍认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主动与市场接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多方努力,农民的钱袋子一定会鼓起来。

  面对农业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实际,陈金龙认为,农民可巧打各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立体农业”。“立体农业可以解决农产品供应不足以及水污染问题,还能使一些废弃的城市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鲍尧品则建议,未来,我市要进一步强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挖掘农民内部增收潜力;扶大扶强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宁波日报记者 厉晓杭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