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民富观”支撑下的“鄞州现象”
稿源: 瞭望周刊  | 2012-04-26 07:23:10

  【导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富县富市越来越多,不少地方政府财力惊人,但能做到鄞州这样的并不多见,其中体现出来的收入分配观念值得深思。

  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3.6亿元,曾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位,浙江财政强区宁波鄞州拥有雅戈尔、杉杉等著名企业,区域经济发达,财税十分“富裕”。

  蛋糕做大之后怎么办,鄞州的回答是,要尽可能多地切给民生公共事业,分到老百姓的盘子里,用好财政资金,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公益属性,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从“人均享有”变成“人人享有”。近年来,鄞州在民富观支撑下的和谐社会发展模式,构成了独特的“鄞州现象”。

  有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富县富市越来越多,不少地方政府财力惊人,但能做到鄞州这样的并不多见,其中体现出来的收入分配观念值得深思。

  居民收入增幅超过财政增幅

  鄞州区从2002年撤县设区至今10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地方财力破百亿的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十年来增长到了当初的8倍多,2011年和上年相比增长15%。更重要的是,鄞州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734元,同比增长1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31元,同比增长16.9%。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财政收入增幅。

  百姓富,才是真的富。区政府坚持“让利于民”,不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2011年,鄞州财政民生支出占全区一般预算可用财力的67.2%。近3年来每年财政支出中,都有近七成流向了“三农”、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生态等民生领域,比例、资金总量多次创下全省新高。今年的党代会上,区委书记陈伟俊又提出以惠民富民为根本,打造“质量新鄞州”,五大发展战略中,除了提升“发展质量、建设质量”,尤其强调了关系民生的“文化质量、生活质量、生态质量”。

  漫步鄞州,处处满眼绿色。鄞州区副区长蒋明良说,他们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发展为了什么?是为了给百姓构筑更加幸福的人居生态环境,“含绿量,就是含金量”。为此鄞州区提出“森林鄞州”建设目标,在五年时间里每年投入三个亿,新增绿地三万亩,完成珍贵树种造林1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50万亩,高标准打造“森林城区”。同时主动“断腕”,发展绿色GDP。鄞州一度被称为"中国铸造之乡",全区铸造企业年工业产值曾经达到近40多亿元。为了提升“生态质量”,政府强力推动126家中小铸造企业关闭转产,为此每年减少20多亿元工业产值和2亿多元税收,财政还拿出上亿元进行补助。

  2010年,鄞州区专门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鄞州专项,这是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首个县(市、区)级碳汇专项基金。短短一年多时间,鄞州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仅2011年1—11月,就完成平原绿化和山地造林1.3万亩,建成碳汇林工程1000多亩,荣获全国首批“生态中国城市奖”。

  在鄞州,农民住院、门诊医疗费补偿率提高到63%和60%,老年人生活补助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40-180元。城乡基础设施已实现无缝对接。鄞州区政府还出台了"幸福民生40条",号称每个居民从出生到死亡每个人生阶段都能享受到政府财政的扶助,通过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为百姓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打造“免费政府”。

  从政府服务到劳动保障,从医疗教育到文化生活,政策的着力点在“普惠”,既惠及城镇居民,也惠及农民群众,既惠及本地人,也惠及外来人口。目前全区城乡统筹水平已超过90%,综合评价得分连续4年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区里提出,要进一步从“城乡统筹”走向“城乡融合”。

  上学免费看病不难

  横街镇的龙凤胎姐弟李晓、李南分别考上海南和北京的大学,两人每年需缴纳学费2万元,而他们的父母亲年收入仅1万多元。他们向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获得了每人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姐姐李晓告诉记者:“完成大学学业基本没问题了。在校期间利息也全部由区财政补贴”。

  鄞州大学生还可以申请困难学生资助保障。符合条件者每人每学期受政府补助可达4000元。目前该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成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社区教育示范区。

  从2006年春季开始,鄞州区率先在全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后又相继实施免费职业教育和免费普高教育,全面实现12年免费教育,每年1.3亿元的专项经费,惠及全区14万名学生。免费教育对象涵盖全区6万余名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占了全区义务段学生总数的56%,公办学校接纳率达到75%。2008年起该区又全面推进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目前每年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达1.1亿,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9.9%,居全国第一。基础教育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跨越到了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在妙胜村卫生站采访,看到墙上挂着价目表,各种医护服务的费用和药价一目了然。值班医生告诉记者,全区村卫生站的药品都是统一配送的,随着政府的补助加大,医药费用不断在下调。

  近年鄞州新建、改建了280余家高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步行15分钟就能就医,真正建成了“十五分钟医疗圈”。

  区卫生局长俞曹平介绍,该区在公共财政支撑下构建的医改新模式多次得到卫生部的肯定,医生的工资奖金全部由财政支出,保证医生安心看病,不在收费上动脑筋。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在编人员的经费,由区财政按每人每年3.3万元到5.5万元不同标准进行补助。区财政每年再安排250万元公共卫生人员专项补助经费,保证农村医务人员尤其是边远乡镇医务人员的收入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区医务人员的收入。区里还为农村医生提供免费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稳定农村医务人员队伍,并不断提升其水平。农村医疗水平高了,城里大医院的压力就轻了,有效缓解“看病难”。

  在位于泗岗村的下应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个中心总建筑面积达8650平方米,建筑、装修都很考究,专门的儿童输液室内转角都包上了防止碰伤的软垫,还设置了游戏空间,体现出细致入微的人性化关怀。据悉,该服务中心为周边14万本地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建设资金总计1750万元,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医生收入和医药供应都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撑,药价平均压低33%。

  鄞州区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村远程诊断系统,农民可以在家门口通过“网络会诊”接受来自大医院专家的门诊。据统计,全区去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承保农户达到39362户、保险金额8.49亿元、农户参保率98.5%,参保率和保险金额均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

  “十五分钟”文化圈

  在鄞州公园里面,散布着五座造型独特的小建筑,吸引不少游人的眼光。这是今年刚刚获得建筑学“诺贝尔奖”的建筑大师王澍早年之作“五散房”,在尚不出名时,鄞州就向他提供了创作的沃土。

  鄞州在文化事业上不断推出新举措。目前,鄞州已建(在建、筹建)各类博物馆达37座,全部建成后平均每3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鄞州区还出台鼓励政策,对免费和低价收费的博物馆,按参观人数、展览次数和规模等级给予补贴,建民办博物馆最高可补助400万元。“企业+博物馆”、“个人+博物馆”、“景区+博物馆”、“生产基地+博物馆”……鄞州依靠民间资本建设博物馆的模式开了全国先河。

  全区409个村的村民只要走出家门,就能方便地享受到各种文化活动设施。鄞州已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实行农村数字电影免费观看、明州大讲堂免费听讲、漂流书库免费享用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惠民举措。中学教师张全民说:“这些零门槛和低收费打造的文体服务,是真正看得见的实惠。”

  宁波甬剧团送戏到洞桥镇潘家耷村时,晒场上热闹非凡。三天下来,看戏的群众就超过了2000人次。在现场观看演出的潘大妈笑着说:“以前想看一场戏文通常要发动大伙儿和个体老板集体出资请剧团,现在‘天天演’工程送戏入来,我们不用花钱,不用到处集资,就可以看到好看的戏文,真是太好了!”

  2009年启动的“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已累计演出2500余场,惠及群众280余万人次,其中95%的场次在镇乡和农村演出。

  今年开始,鄞州区将全面建设100个提供村民免费上网和免费文娱培训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文化娱乐培训中心”。鄞州文化惠民项目由此从“天天演”、“天天看”、“天天学”、延伸到了“天天读”、“天天乐”和“天天练”,成为一套完整的公共文化惠民体系。该区计划还要注册“天天365”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事业“品牌化”发展。

  带着泥土的芳香,“草根团队”频频“登上大雅之堂”。目前,全区有文化指导员54人,文化志愿者15000余人,有村级业余文体队伍超过1100余支,拥有固定队员4万多名。除了在家门口为乡亲服务,还开始“上甬城”、“进省里”、“赴大上海”、“跨国门”演出。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屡获奖项,至今已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12项。咸祥抬阁《蝶恋梁祝》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钟公庙宋诏桥社区老年秧歌获全国健身秧歌大赛一等奖。

  据了解,2012年鄞州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安排1.87亿元,人均文化经费达到125元,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评估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浙江大学博导贾生华教授认为,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收入已经十分富裕,但富起来的政府往往更多是充满了“投资”的冲动,鄞州的科学发展观在收入分配机制上、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处理上都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社会事业发展了,百姓的福利和保障得到健全,也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无论对和谐社会建设还是经济的健康发展,于国于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杨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