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网 |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
中国宁波网7月13日讯(记者周维强 沈严)“高校的主要任务,不外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没有过硬的研究和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教学将成为空中楼阁。”干伟忠教授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表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响应国家需求,解决重大工程难题,是我们的责任。”
干伟忠博士是宁波工程学院教授,也是宁波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二十年来,干伟忠和他的团队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成果。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中,干伟忠团队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战,历经上百轮的反复实验,解决了确保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10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关键难题,其中涵盖耐久性设计、施工、检测和维护全过程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作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六项关键技术研究之一,荣膺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切为了跨海大桥的“百年寿命”
海洋环境中条件下,混凝土结构的实际使用年限大多在50年之内,短的甚至只有10年左右。显然,在杭州湾海域富含氧、多盐雾、高电导的特定条件下,杭州湾跨海大桥要确保100年的使用年限,难度非常大。
2002年开始,干伟忠团队开始投入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关键技术攻关之中。在大桥设计、施工阶段,干伟忠团队主持了一系列有关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程》、《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等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标准、交通部行业标准等技术规范,并被国内外类似海洋工程所广泛引用,取得了难以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后继课题,如何动态监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干伟忠团队经过攻关研究,在桥墩、承台和箱梁等部位预埋了一系列腐蚀传感单元,跟踪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动态信息变化。一旦混凝土腐蚀越过警戒线,传感器将产生被动预警信号,养护管理单位便可以启动耐久性预案进行针对定维护。据介绍,这一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干伟忠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获取大桥的监测数据,并给出分析评估报告。从目前的监测部位的情况来看,大桥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都在预期之中。
梦想、追求与期望
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追求,干伟忠人也非常耿直。在治学上,他的刻苦、执着。虽然不容易发表论文,但还是喜欢啃硬骨头,一旦瞄准了重要领域,会花很多年研究,百折不挠。对于普遍存在的互相“攀比论文”、“学术界GDP”“学术奖金”,表现出相当的淡定。“宁坐板凳十年冷,少写文章半句空”。
“钻进自己的研究课题,会很幸福。”干伟忠说,自己老老实实做学问,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做得很有意思。“我问心无愧。”
“我衷心希望,掌握的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推广到其他海洋工程领域,譬如港口、水利、沿海核电工程以及海洋国防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