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中国经济迷雾重重。很多企业家感觉走到了十字路口,继续传统路径,还是转型升级,面临选择性难题。
但杨国良心中却一片豁亮。他的公司去年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受让了一项价值2490万元的科研成果,项目虽然要到下月才能投产,但来下样单的客户已经排起了队伍。
昨天,杨国良公司的新项目行政办公楼正式启用,这幢外立面雅致的楼房,内部装修完全按上市公司标准设计建造,这个细节也透露出杨国良对未来的十足信心。
经济危机背景下,这几年,前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寻求科技合作的企业比以前翻了几番,转型升级的路怎么走,杨国良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给钱也不一定卖技术材料所“嫁女”选择很慎重
杨国良是沪甬电力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主营电力塔吊。企业规模不大,但效益却很好。
但渐渐地,“用工荒”、人力成本上涨,又连番冲击,几年间,利润率从原先的30%缩水到了10%。
2008年,杨国良得到一个消息:未来五到十年里,不少国家和地区要用更加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逐步取代汽柴油汽车。今后,电池产业的市场总量在百亿元以上。
杨国良派人到处打探相关科研技术。一番比较后,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的“磷酸铁锂产业化技术”科研成果最终俘获了杨国良的心。
去年初,杨国良正式开始与材料所洽谈成果转化事宜。
可是,材料所的态度始终晦暗不明。在一次会议上,与杨国良第一次见面的材料所所长崔平当场“泼冷水”,大谈很多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风险。
这让杨国良一度怀疑:是不是材料所在找借口,不肯把科研成果转让给他们。
确实,崔平心中有顾虑。科技成果转让,不是简单的金钱交易。市场上不乏投机者,崔平想找的是那些真正有意向,有诚心,也有实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企业。
毕竟“沪甬电力”生产的是塔吊,与电池产业关联度不大,能否消化“磷酸铁锂”这个科研成果,企业有无财力承受可能出现的风险,崔平心里没底。
崔平很谨慎,她不希望看到科研人员辛苦多年的成果因为没找对“婆家”而流产,也不愿意看到企业因风险估计不足,盲目冒进,最后赔得血本无归。
诚意合作,2490万元成交项目还未投产,订单排起长队
但杨国良可能没想到的是,也正是那次会议,让崔平改变了原先的想法。
会议很简单,就在公司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举行,没有奢华的布置,也没有任何气派的欢迎仪式。双方一落座,几句简单的寒暄后,杨国良就直奔主题:“我们做的是民族工业,现在有强烈愿望走科技、低碳、绿色、环保的发展道路,实现二次创业。”
杨国良不高,面相憨实,话语朴实。崔平最终被打动。一个月后,双方牵手联姻,转让费2490万元,这是宁波近5年来材料所与宁波企业合作单项技术交易额之最。
为确保项目能够成功,材料所还将研发组三名核心人员连人带成果转入企业。临走前,材料所领导留下狠话,“如果项目无法保质保量完成,你们就不能回单位。”
经过一年半的筹备,“磷酸铁锂”项目再过几天就要投产了。杨国良说,企业试运行期间生产出来的产品,经国内外专家们鉴定,10项性能指标中,7项已达到世界一流,3项达到国际水平。现在。但找上门来的样单已经排起了队伍。
市场前景一片光明,杨国良目前已经在考虑建设二期生产线,届时,生产能力将扩大一倍,企业年销售额可实现5亿元,他希望三四年后项目能够上市。
企业如何投资高科技
人物:俞建伟(副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地合作与技术转移办公室副主任)
这两年,来材料所寻求科技合作的企业比前几年翻了几番,每年,名片我要发一千多张,今年尤其多,上半年所里就接待了各种科技考察团20多批,加上单独来访的企业上百批次,是去年一整年的量。
但投资高科技是有风险的。一些完成前期资本积累的企业,敢投资,但考虑因素少,不免“盲目”。建议企业事先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尽量投资与本业有一定关联度的产业。
我们建议企业投入单个项目资金一般不要超过企业现有资本的20%或流动资金的50%。
经济危机下,一些想投资高科技的企业也出现了资金困难。比如,与我们一直在合作的几家太阳能光伏企业,目前他们已经无法承担后续的科研经费,因此,我们也建议政府扶持企业创新创业。如,建立投资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