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激情奋进
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访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
王辉忠同志(右)在调研考察。
本报记者陈纪蔚李建新
记者:您怎么看待过去十年宁波的科学发展之路?
王辉忠:这十年,无论外部环境多复杂、发展形势多严峻、改革任务多艰巨,宁波各级始终谋事以远、干事以实,全力推进破难创新转型,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惠及全民的科学发展之路。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要素制约突出等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十年,宁波经济实力较快提升、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发展加速融合,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城市软实力持续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这是一个彰显浙江特色、彰显民生导向、彰显执政追求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区域性探索和创造性实践。作为宁波来讲,更要敢于担当、敢于担责,力争率先闯出一条新路。
记者: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上,宁波创造性地提出了“六个加快”,该如何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王辉忠:宁波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最关键的是要全面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六个加快”战略既有历史延续性,又体现发展阶段性和前瞻性,是宁波新一轮发展的总引领,是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抓手。
“六个加快”战略所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加快,是质量效益基础上的加快,体现了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优质发展的要求,其核心内涵就是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既要正确把握快与好的关系,牢固树立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的理念,又要注重实践谋划,强化项目推进,使之真正成为贯彻主题主线的有效载体。
记者:宁波践行科学发展观,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
王辉忠: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引领和精神力量支撑。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始终是推进宁波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三思三创”落实到今后改革发展的每一个实践,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宁波城市精神的一种特质,引导全市上下持续解放思想,持续改进作风,持续创先争优,进一步营造拉高标杆、奋发干事的浓厚氛围。
记者:纵观宁波十年科学发展之路,创新驱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王辉忠: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决定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把宁波建设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密集、创新活力迸发的创新型城市。
这十年,就是宁波不断推动创新发展的十年。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下大力培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和云计算中心。在创新人才集聚方面,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抓好“人才特区”建设试点,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记者:宁波如何把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贯穿科学发展始终,发挥群众创业创新的能动性?
王辉忠: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成事之基、力量之源、为政之本。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事业,比让群众幸福更高尚。
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的工作要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灵魂深处感恩群众,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发自内心依靠群众,真心实意造福群众。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多到群众中去,多交群众朋友,多听群众心声,多办群众急需的事。始终把群众力量作为第一依靠,拜群众为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发挥民智、凝聚民力。始终把群众幸福作为第一追求,始终保持为民干事的热情、奋发做事的激情,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记者:浙江海洋发展示范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核心示范区,宁波怎么样以创新驱动发挥引领作用?
王辉忠:现代海洋经济是科技主导型经济。从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的角度来说,从一开始就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导向,避免重走粗放增长的老路。
今后,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着力构建“蓝色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打造一批“蓝色创新平台”,整合市内海洋科技资源,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快宁波大学海洋综合性研究院和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海洋研究所,打造海洋领域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围绕建设一批“蓝色服务基地”,培育发展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交易中心,建设不同类型的海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基地,为涉海企业提供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围绕培养引进一批“蓝色创新人才”,实施海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力争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研发、前沿技术科研、海洋基础科研等领域打造一批领军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