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价值连城传千年 宁波惊现北宋“汝官窑笔洗”
稿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 2012-11-08 09:05:48

 

  曲折的评鉴之路,科学分析得定论

  2004年夏季的一个雨天,施利君与往常一样在收拾瓷器。那个搁在柜子角落的“青瓷小碟”再次进入了他的视线。

  虽然施先生自己就是国家级玉器鉴定评估师,浙江省瓷器玉器鉴定评估的专家,但是个性严谨的他,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能识别“汝官窑裹足洗”真面目的权威专家。

  在杭州,他找到了在古玩收藏界颇有声望的王岳祖和阮利章两位老师。两位老师根据其釉色、胎骨及工艺,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汝窑裹足洗。但是两位老师还是推荐施利君去汝窑产地河南,请国家级专家作权威鉴定。施利君也不敢想这是真的如此,于是没有多琢磨,鉴定的事也就耽搁了下来。

  2005年3月,施利君在鉴定别的瓷器时,又请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朱伯谦研究员顺带给这件“疑似汝窑”作鉴定。朱伯谦老师对“青瓷小碟”下的结论也同王岳祖和阮利章两位老师一样,认为是“北宋宝丰清凉寺汝官窑之精品”。但严谨的施利君仍然对这件“小碟”的身份仍然不能释怀。

  于是,施利君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青瓷小碟”找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赵青云先生,正是他在1987年主持发掘宝丰清凉寺汝窑工作。经过赵先生严谨的鉴定,他确认施利君手上的这件“青瓷小碟”就是北宋汝官窑珍品。不过,他还是建议他到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找承焕生教授,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测试方式对瓷器作化学组分析,以得到科学和权威的结论。

  听了赵先生的话,施利君还是不敢多想,于是, “青瓷小碟”再一次被搁到了一边。

  经过赵青云的介绍,他与复旦大学的承焕生教授取得联系,而且隔三差五的会带上几件藏品请承教授鉴定,但是他却从没有带上这件青瓷小碟。

  施利君清楚地记得2010年3月2日那一天,他准备将自己的另两件藏品拿到上海鉴定。临出门,他又瞟到了那个小不点“青瓷小碟”,这次他顺便带上了它。

  这一次走进这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离子束重点实验室,施利君比以往更兴奋又担心,已熟悉了检测程序的施先生很清楚,如果是真品,一般要经过三道检测,这第一道关都没过,肯定是赝品。而且,自从这个实验室建立后,有过不少疑似汝官窑的古玩珍品来这里鉴定,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测试方式对瓷器作科学数据分析,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都非真品。

  承教授首先把“越窑碗”和“越窑鱼”先后装在分析仪的支架上固定检测。很快,承教授就把它们拆下来了。接着,就轮到检测这个被顺便捎上的“小不点”了。

  第一道关过了,第二道关也过了,在来到第三道检测的时候,施利君的心跳开始加快。后来,承焕生教授用眼睛盯着他足足有几十秒,终于冲口一句:“你小子有福啊!”施利君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手机给老婆打电话报喜。做完数据分析后,承教授把“青瓷小碟”还给了施利君,破例没有当场给施利君出鉴定报告,而是告诉他,数据还得与北宋汝官窑洗的含量元素再次与比对作分析,让他回家等消息。施利君抑制住内心的喜悦,虽然想向圈内的朋友们报喜,,但是他克制住了。3月5日上午,终于承教授打来电话让他去取报告,施利君跳上车,直奔复旦。施利君说,承教授连中饭也没吃,再次拿起“青瓷小碟”作鉴定。很快,检测报告书上出现了确实是“北宋汝官窑洗”字样。给出的结论为:数据表明,釉的化学成分与河南清凉寺出土的北宋汝官窑样品符合良好,微量元素强度的相关性与汝官窑的标样也一致,没有发现现代仿品常出现的杂质元素。据承教授介绍,这是他近20年来,检测过的超过万件的“汝窑”,唯一一件让高科技测试完全认定的北宋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精品。

  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珍宝,应该完整的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魅力与沧桑,让人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