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放贷总量提速 风险隐患增多 小额贷款遇成长天花板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2-12-17 14:11:18

  试点四年,寻觅发展新方向

  对小额贷款公司而言,尴尬依然存在:控制风险的最佳途径是精选企业,尤其是业绩好、现金流充裕的企业;但是往往这样的优质企业会首选银行融资。年化18—20%的利率,又不是一些小企业尤其是微利的制造企业能够承受的。

  一家曾经到小额贷款公司借款的空调销售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一年多时间没有向小贷公司借款了,利率相对较高,长期借款无法承受。小企业抱怨小额贷款公司利率过高,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却在埋怨风险大、税赋高、盈利水平远低于金融业的平均水平。

  据记者调查,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销售毛利率水平不超过15%。而记者对照浦发银行、平安银行等商业银行的财报,其去年的销售毛利率至少在50%以上。鲜明的对照让原本兴致勃勃抢先进入小额贷款公司的民资们颇有些失落感。

  “现在的发展模式,维持不是问题,但是要可持续发展,却需要新的制度探索。”吴永虎告诉记者。他所说可持续发展无非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以解决规模瓶颈。去年省政府文件已将小贷公司融资渠道从银行扩大到向主要法人股东定向借款、本市小贷公司间资金调剂等方式,融资比例放宽到资本净额的100%,但实际上因小贷公司及其股东的资金有限,并受银监部门及总行的风险提示,新政策的效果很难发挥。

  其中,吴永虎和多家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不约而同提及的眼前亟待解决的另一个困惑是,小额贷款公司迄今定性不明。尽管在外界看来,小额贷款公司属于金融类企业,但征税时,又按照实业经济类征收,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其运营成本,蚕食了部分利润。

  “一旦定性为金融企业,则无论是从银行的融资规模,还是征税标准,都会发生变化,也能在无形中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成本,让借贷企业和股东都受惠。”季晓明告诉记者。

  转型村镇银行也曾经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们尝试的一条出路。但是,因为民企只能参股无法控股银行机构的政策限制等现实问题,小额贷款公司对转制变得兴趣寥寥。

  除此之外,小额贷款公司还有哪些其他发展新路径来突破规模瓶颈?季晓明为记者描述了另外两条可行路径:一是成为专业贷款公司,二是通过捆绑上市。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捆绑上市的难度也太大,唯有专业贷款公司较为现实。

  同时,浙江林业小额贷款公司和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有条件地突破区域限制、专注于行业专业贷款的模式,也成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截至11月底,浙江林业小额贷款公司1亿元的注册资金已经服务350多家企业,累计贷款额度近4亿元。公司董事长沈国华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规模有限,难言盈利;但是浙江有1亿亩林地,保守估计也有超过2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哪怕只是占据其中五分之一,未来等待他们的也有近400亿元的市场份额,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