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改进“小升初”招生工作相关情况解读
稿源: 浙江在线  | 2013-02-18 14:46:42

1.为什么要实行“小升初”免试入学?

小学和初中都属于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小,承受能力弱。生活中,“小升初”实行考试,给小学和小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第十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但是,近年来,我省一些初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采用书面考试方式录取新生,一些学校为抢优质生源提前到小学测试,这些行为都严重冲击了小学教学秩序,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影响到了幼儿园教育。这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伤害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公办和民办初中都应免试入学,这是法律所要求的,是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决定的,更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为此,在分别征求各地意见,尤其是与一些优质民办学校校长沟通后,这次省教育厅分别对公办初中和民办初中学校招生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其核心是切实实现“小升初”免试入学。

2.公办初中为什么要严格实行平行分班?

公办初中学校的责任是保基本、促公平,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基本均等的教育。《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内各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均衡配置。学校不得设置或者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平行分班就是同一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和教师基本实现均衡安排。但这些年有些公办初中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实验班”、“提高班”、“创新班”等,将优质生源和优质教师集中在一个班上,其目的是为了争夺优质生源和追求所谓的升学率。这种做法对其他班级的学生显然不公平,并违反了《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应坚决予以制止。

3.为什么民办初中学校应原则上立足于当地招生?

小升初学生年龄尚小,远离家庭和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会带来很多困难。更何况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学校教育不能够也不应该代替家庭教育。因此,民办初中学校招生也应体现就近入学原则,同时考虑到民办教育的一些实际情况,设区市城区内的民办初中学校可以在城区范围内跨区招生。

4.为什么提倡采用面谈加摇号招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招生?

民办初中学校的招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指的是公办初中学校按学区招生,学生和家长如要择校,可以选择民办初中学校;与此同时,民办初中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从报名的学生中挑选适合自身教育特点的学生。

通过多年的实践,一些民办学校形成了一些好的招生方式,如通过面谈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确定录取,在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招生数时采用摇号录取的方式招生,等等。提倡民办初中学校采用面谈加摇号招生,目的是通过面谈让学校了解学生,保障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通过对一定比例入围学生进行摇号录取,是为了保证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

我们鼓励民办初中学校在不进行考试的前提下,创新招生方式,但前提条件是这种招生方式不会增加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并做到公平公正,有助于促进实施素质教育。

5.面谈是否是面试?如何保证面谈过程的公平公正?

面谈不是面试。面谈着眼点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向;学习成绩,学习风格;身体状况,体育锻炼习惯;教育需求,对学校教育的期待等等。为防止过度强化应试教育,面谈内容不得涉及学科教学内容,不得凭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招收学生,要避免把面谈搞成面试。实行面谈,学校应精心安排面谈场所和秩序,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以保证面谈的科学性和公平公正。学校应事先将面谈实施方案及整个招生录取方案向社会公布并获得基本认同。

6.初中免试入学后,是否能减轻小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通过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进育人模式、改革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素养等综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但初中学校实行免试入学,肯定有助于减轻小学生因考试带来的不必要的课业负担。

7.教育厅对民办初中学校招生的要求是否限制了民办初中学校的自主办学权?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的需求。省教育厅坚持发展民办教育,并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民办教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自身特色。

良好的招生秩序是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也是民办教育提高质量、形成特色的有效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切实保护民办教育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应当认真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学校的各类歧视性政策。但是,正如没有绝对的自由一样,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要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个前提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教育不仅仅是升学率,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长远可持续发展进步。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