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亦荣的收藏:黑白小玉炉
明清四件套
叶亦荣自己打磨的玉扳指
玉料子
《国风·秦风·小戎》里讲:“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自古,中国人便把君子性情温顺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的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在宁海,也有这么一位将玩玉、藏玉、琢玉当成了事业经营的人,他就是叶亦荣。
一个春末的午后,融融的阳光,静悄悄地照进“无为居”,眼前这个儒雅的男人,正拿着一块玉原料细细打磨。“你看,温润素雅,不用太多雕饰。”他告诉记者,玉往往是跟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们常说,“玉不琢,不成器”,“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美丽的容颜是玉貌朱颜、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就连我们老百姓过日子,也是“玉食”与“玉液”交相辉映……听他娓娓道来,时间悄然停滞,心也渐渐沉静淡泊下来,宁静而致远。
叶亦荣,36岁,力洋镇文正村人,他对收藏的情结由来已久:初中时开始喜欢陶器,二十几岁爱上了古玩,12年前痴迷于藏玉。“我的第一件藏品是个椭圆形的瓷盒。”说起收藏,叶亦荣像是换了个人,他说,那是件解放前后生产、景德镇烧制的外销陶瓷,虽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但工艺、色彩都很不错,迄今仍保留着,不时拿出来把玩,品味收藏的幸福。
闲聊中,叶亦荣还跟记者讲起了玉器的分类。常规上,玉分为硬玉和软玉。硬玉其实就是翡翠,好的翡翠应该颜色正,底子纯。软玉讲究的是杂质少,密度高,以和田玉为最好。而叶亦荣就是以收藏和田玉为主。
“从第一眼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和田玉的素雅,这应该就是缘分吧。”叶亦荣回忆道,大概在12年前,经营着一家手机店的他在论坛上认识了几个玩玉的朋友。闲暇时,他们一起买料,一起把玩,一起收藏,一起鉴赏,慢慢地,经验不足的他在朋友们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买进卖出,多少看出了些许玉的门道来。
自从与玉“对上了眼”,叶亦荣便一发不可收拾,为玉的温润通透,也为玉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时,恨不得不上班。”一得空,他就跑到宁波、苏州,泡在古玩城或是玉器市场,乐此不疲地去淘宝学习,一起和玩友们谈天说地话美玉。不仅如此,玩的时间久了,叶亦荣还和新疆的几位玉贩子也成了朋友。最后,在2011年,他毅然关掉了手机店,全身心走进了和田玉的世界。
“玩玉最大的乐趣就是‘捡漏’。”叶亦荣说,捡漏是古玩界的一句行话,指的就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但“漏”却不是那么好“捡”的,“首先要识玉,再辨真伪,最后才是估价。”目前和田玉市场鱼目混珠,没有好眼力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不过,叶亦荣表示,把玩得多了,自然会对玉的结构、润度、脂度等有所了解。
期间,为了尽快出师,叶亦荣花了不少“冤枉”钱,不停地买玉,不断地请教其他玩家。再把所买的真玉与假玉进行对比、琢磨、研究,从中细细分辨它们之间的区别。多年的积累,终于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2011年,在宁波的一家古玩店,他相中了一块清朝时期的玉扳指,不仅玉质干净,而且用手一摸,细腻油润。当时,老板叫价2200元,嫌贵的叶亦荣第一次没买成。“那天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心里那个叫难受,跟患了单相思一样。”叶亦荣说,爱玉的人和玉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讲究一个缘字。而缘,实在妙不可言。一旦错过,就会后悔一辈子。于是,过了两天,他又赶到宁波,买下了这个扳指。故事的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不到两年,这个玉扳指被一位爱玉的朋友以4.5万元的高价收藏了。
“并不是什么玉都可以买,都值得收藏。这主要取决于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修养、眼力和选择。”叶亦荣露出了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他说,玩玉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锻炼、磨砺的过程。
整个下午,就着阳光与叶亦荣交谈,记者发现,这个男人的平和、儒雅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身边的人生百态,而他却只是静静地笑看,活得坦然而洒脱。 (记者黄浓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