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是一名公务员
今年已54岁的施国君是罗江村的党总支书记。与绝大多数村干部不同的是,他拥有“干部”的身份,此前曾担任河姆渡镇综治办主任、村镇建设办主任多年。
施国君的老家就在罗江村。土生土长的他对罗江村情况的“复杂”再了解不过了,所以,当2010年底镇里领导决定派他回罗江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时,他是有顾虑的———从镇里中层干部的岗位上退下来,未来的日子无疑是清闲的,干嘛要去趟那个“浑水”,吃力还未必能讨好?最终,当时已有31年党龄的施国君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既然领导信任我,我就要好好干!”抱着这样的信念,施国君走马上任了。
接下来,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一名年富力强的同志当选村主任,村创业能手———37岁的河姆渡茭白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坚军也作为村委会班子的“新鲜血液”被补充了进来。新的班子成员年纪轻、文化程度高,致富和带动致富能力强,在群众中有着不错的口碑,村“两委”班子关系融洽,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新班子上任后,首先配合镇里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土地征收补偿问题,又开展了针对不锈钢行业的专项整治,对包括路灯、水环境、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在内的村容村貌进行了大规模整治,还为村民办理失地农民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系列民生实事工程,温暖了村民的心。
“浪子”回头成了村民代表
张国平年轻时曾经是罗江村有名的“混混”,还因将人打伤坐过牢。出狱后,他成了王坚军的帮教对象。找不到工作,王坚军让他跟着自己干;承接工程需要贷款,王坚军为他作担保。在频繁的接触中,王坚军不断向他灌输“先做人再做事”的道理。慢慢地,他的脾气变得和善了,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2011年上半年,他终于盖起了楼房。
就在张国平一家四口满心期待着搬离住了多年的小破平房时,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家庭:他15岁的女儿患上了白血病!高昂的医疗费令这个刚刚对生活有了自信的男人犯愁了:盖新房已欠了不少债,到哪里再去借钱给女儿治病?就在这时,村干部向他伸出了援手。随后,通过村干部的奔走,镇里有关部门为他女儿送来了补助款,河姆渡派出所听说了他的转变和家庭变故后,也特地为他送来了2000元钱。与此同时,为了让他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根据他会泥工的特长,村里常常为他介绍业务。
如今,由于治疗及时,小姑娘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她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通过这件事,张国平真切地感受到村集体带给他的温暖,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此彻底转变。有时候看到村里的道路破损了,他会悄悄地把破损的路面填平,分文不收。村民们知道,这个讲“义气”的汉子是在用行动报恩。
陪同采访的村干部告诉记者,张国平这个曾经被左邻右舍避之惟恐不及的“不安定因素”,用实际行动换回了村民的信任,现在的他已被推选为村民代表。
没有围墙的村民小区
占地30亩的顾家住宅小区是罗江村新班子的“力作”之一,那里集中居住着45户村民。
坐落在公路边的这个村民小区内没有围墙,户与户之间靠窄窄的花坛隔开。
记者前去采访时,小区内很安静,村民们大多上班去了。见到一名妇女正在门口洗衣服,记者便与她搭讪了起来。
随后,这名妇女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了她的家:一楼,成套的厨房家具、陶瓷卫浴显得十分整洁,杂物间和客厅的物件摆放整齐;二楼是祖孙三代四口人的卧室,家具摆设、床上用品跟城里的人家并没有什么区别。女主人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环境比原来分散居住时好多了,每天有人专门收集垃圾,门前的空地不仅统一种上了鲜花和绿树,还可以停放汽车,非常有秩序。从她的介绍中,记者听出了她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感。
“土专家”梅雪君则用加入茭白专业合作社前后的亲身经历诉说了他的感受。今年58岁的梅雪君是河姆渡茭白专业合作社的元老之一,也是合作社的技术“总管”,还是罗江菜市场的场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种植茭白的他对记者说:有没有品牌,差距实在太大了!现在从早忙到晚,虽然很辛苦,但收入有保证,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的确,如今的罗江村,村民们不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业余文化生活也很丰富。每当夜幕降临,各片的村落文化宫内便充满了欢声笑语,村民们在这里读书看报、跳广场舞、下棋娱乐……“接下来我们还打算规划建设一个占地70亩的高档住宅小区,安排400户左右村民入住。”采访结束前,施国君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仲坚通讯员罗建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