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镇海
走进九溪,梦回明朝
稿源: 镇海新闻网  | 2013-05-10 14:44:20

在九溪看地戏。

贵州安顺现存300多个屯堡村寨,较为出名的天龙屯堡、云峰八寨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唯有在九溪你找不到一点旅游景点的痕迹,那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自然村落,我们领略到的是原生态的屯堡缩影。

600多年前的装束

透过车窗,迎面走来一位宽袖大襟、蓝色长袍的妇人,而离九溪越近,这样的装束出现得愈加频繁。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这样独特的装扮让你以为邂逅了一位少数民族大妈,但是,这次你可看走眼了,你碰到的是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汉人,只是他们仍然留存着600多年前的装束。

话说公元14世纪中叶,朱元璋力逐群雄,一统中原,建立了明王朝。可是在西南边陲的云南仍有残余地方势力在负隅顽抗。公元1381年,朱元璋调遣江南30万大军越长江、过洞庭,取道贵州,挺进云南。此后,明朝为长久控制西南,“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江苏、安徽等江南各地的风俗、文化也随之被迁移到了西南荒蛮之地。

与我们走过的大多数地方一样,穿着传统服饰的一般都是长者,年轻人的穿着打扮跟外面没什么两样了。而且与我们走过的大多数村寨一样,留守在九溪的也是年长者居多,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

在贵州游走,你会发现,服饰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保暖或是美化,你还可以通过服饰来识别他或她是什么地方人,服饰的标志性甚至可以细化到某个村寨。九溪虽然也有黄色或橘色的衣服作点缀,但蓝色是主调,深蓝、宝蓝、天蓝、浅蓝,偶尔在领子和袖口夹杂花纹或蝴蝶的图案。在九溪屯堡,你会惊叹那些服饰的高度统一性,一样的款式、一样的面料、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花纹,再仔细一看,穿着这些服饰的人的相貌似乎也有了惊人的相似。

那些穿着相似衣服的人们往往还趿着相似的鞋子,梳着相同的发式。在九溪,妇人们的发型也很特别,两鬓梳了两绺头发在耳畔,盖住耳廓,头顶中间再梳成独立的一绺,然后脑后的发髻用玉石或仿玉石的发簪固定,在额头上统一箍着白色、蓝色或黑色的帕子,当地人称这种发式为“三把头”或“凤阳头”,也有的妇人在帕子上再覆上一张色彩艳丽的头巾,这样,整个头部除了两鬓的头发还会偶尔显露,基本上都隐藏在头帕之下了。

在九溪看地戏

九溪的傩戏又被称作“地戏”“跳神”,名声在外,是当地最引人注目的民俗活动,看地戏也是我们此次到屯堡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们运气不错,当天刚好九溪村西方大路(接引佛)竣工,村民们宰牲、上香、点药师灯,还邀了本地的地戏班子前来助兴。

跟一般的“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戏没有舞台,直接在平地上演,所以在田间、晒场都可以粉墨登场,不受舞台的限制。观众围成一圈,圈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演员没有高高在上,与观众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所以单此地戏就非常地接地气。

面具是地戏的灵魂,屯堡人称之为“脸子”。据当地制作面具的民间艺人朱发猛介绍,地戏脸子一般用不易开裂的白杨木雕制而成,从选材、取料、雕刻到绘制脸谱,工序繁复。面具一般连着耳翅,上插雉鸡毛装饰,正面人物庄严威武,反面人物狞恶凶猛。脸子色彩斑斓,个个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

屯堡地戏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以“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初衷,剧目有《三国》《隋唐》《封神榜》《杨家将》之类,内容大多注重弘扬忠义和尚武精神,没有缠缠绵绵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英雄气概荡气回肠。

参演者身披五彩战袍,背插旌旗,在头上罩了黑纱,然后把脸子固定在额头上,手执木制刀枪,开演了。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锣一鼓的伴奏下,场上旌旗翻飞、雉尾飘摇,刀枪舞动碰击在一起的声音和着古朴、高亢的唱腔,表演者时而飞脚起跳,时而贴地回旋,仿佛神兵天降,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古代激烈征战的场景之中。

与地戏一起表演的还有花灯戏,同样值得一提,花灯戏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与地戏的舞刀弄枪不同,花灯戏以舞扇挥帕的载歌载舞形式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感觉,场上一位老汉穿着长袍裹着头帕客串老妇的形象,逗得看戏的观众们嬉笑开怀。

(通讯员 夏阳)

【编辑: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