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象山
考生妈妈
稿源: 中国象山港  | 2013-05-21 13:10:01

  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

  

  陈亚华

  一群女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中心话题往往是孩子,当有人不经意说起陈亚华的儿子要高考时,肯定会有人惊讶地张大嘴巴,追问道:“陈姐,你儿子要高考了?不像啊!”

  对于这种反应,陈亚华已经见惯不怪。

  打从六年前,她把儿子送到镇海去读初中起,这个石浦镇政府的女干部的生活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属于象山,一部分属于镇海。

  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她这个母亲做的不是“很合格”,很多母亲无法理解她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把13岁的孩子送到距离自己家上百公里的寄宿制学校。在那个年纪,大多数孩子还是由家长背着书包,每天接送上下学,每顿饭都热乎乎地亲手做出来,送到面前。

  但是她的儿子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挤在拥挤逼仄的学生宿舍内,无数次爬上爬下在自己的二层铺上;衣服脏了,放在水龙头下,费力而笨拙地搓洗着;拿着饭盒,排着长队,掂起脚尖,伸长脖子往食堂窗口内看有什么好吃的,怕饭菜凉了,往往要狼吞虎咽几口吃完。

  每半个月,陈亚华会去一趟镇海,给儿子做几顿好吃的,如果有脏衣服没及时洗,她会挽起袖子,洗得干干净净。

  而高三来临后,陈亚华没有选择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住到镇海去陪读。在她看来,每天的贴身伺候并不一定能够让他的成绩有什么实质性改变。但是,她还是将每半个月去趟镇海的频率提高了些,改为每周去一次。

  她从不过问儿子的成绩,也不会逼问他最近成绩为什么会浮动。她只是单纯地喜欢和儿子聊天,聊天的时候,她几乎只挑那些跟学习、考试联系不大的事说,比如最近石浦开了一家很有特色的甜品店、单位院子里的大树掉了很多叶子,她时常也会跟儿子讨论些国际国内时事,两个人偶尔会为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

  讲话的时候,陈亚华挺直的脊背总会不自觉地弯下来,眉眼间露出温暖的笑意,声音清脆而柔和。她梳着利落的短发,显得年轻而精干,语速不疾不弛,普通话十分标准。

  每周临回象山前,儿子会陪着她走一段路,这是他俩极其熟悉的一段路程。先要走下一个有二三十个台阶的斜坡,然后就是一条只能并排走过三人的羊肠小路,路边栽种着高耸的樟树,浓密的叶子遮盖住了头顶,阳光细细碎碎地从缝隙里钻进来,打在身上、脸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少交谈,但是只看儿子的背影,她就能够判断出儿子的心情如何。

  让陈亚华满意的是,儿子的性格很好,没有因为自己陪伴少而孤僻、不自信。在她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幕在成年人看来颇为有趣的场景:有一次她在跟儿子聊天,突然儿子一本正经地看了看手表,说:“妈妈,我跟同学约好了打球,他已经在等我了,我能先走么?”

  “以前的孩子很顺从,将就家长,而家长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需要任何解释,”她说,“但儿子不会因为要高考了,就紧张得连去玩都不敢跟我说,我们跟孩子是平等的,这样平等的对话,不是很好么?”

  陈亚华始终觉得,她要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不过分添加自己的意愿给孩子,而提供给他自由的空气。

  曾有人问过陈亚华:“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去镇海一直陪在儿子身边,和工作也不冲突,你会怎么选择?”她稍微愣了一下,很快便说出了如下答案:“没有家长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我只是不想让他有压力,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人规定只有上了好的大学才会有出息,还是要顺其自然,我想,我还是会坚持现在的选择。”

  这些天,陈亚华眼前总浮现一个画面:在6月8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儿子和其他同学一样,欢快地蹦跳到考场外等待已久的亲戚朋友那里,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迫不及待地冲到操场上,把那堆厚得一座山一样的课本和笔记远远地抛在一旁。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