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大学生一捕集PM2.5的小发明获百万技术费
稿源: 浙江在线—杭州网  | 2013-06-05 10:02:47

由宁波大学5名学生研发的PM2.5捕集装置,近日在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这项可用于船舶、工业炉窑的过滤除尘技术,今后或许还能成为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功臣”。

目前,这项发明不仅吸引了江苏一家企业花上百万元来购买技术使用权,也让宁波本土一家公司非常看好,与学校签下合作意向书。

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当下,有高校教授表示,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类似专业项目的研发,可以为就业打下基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业模式。

大学生的新发明

专门过滤又细又黏的PM2.5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说PM2.5捕集装置的功能,就是这个装置可以将PM2.5过滤掉,从而减少其排放。PM2.5指的是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细但不黏的颗粒物,另一类是又细又黏的颗粒物。

与市场广泛出现的不具黏性的细颗粒物捕集装置不同,这项由宁波大学海运学院的李邯鹏、蔡雅丽等5名学生联合研发的技术,最大功能就是能捕集又细又黏的颗粒物。

这个在2011年12月正式确立的科研项目,是利用市场上已有的布袋式除尘器,在过滤尾气前,在布袋外铺上一层粉体助滤剂。

“这小小一层粉,作用却很大。我们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外加助滤粉体的捕集装置,当尾气源源不断地进来时,由于尾气中的黏性细颗粒物,被粉体阻隔,不会直接与布袋接触,从而保护了布袋,也让黏性颗粒得到过滤。同时,对于非黏性的粉尘颗粒,也有更好的过滤效果。”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李邯鹏介绍,在布袋外加一层粉体,看似容易,改造起来却困难重重。“这类粉体不仅要能挂在布袋表面,还要耐高温和具备很好的稳定性和吸附性,并且要尽量经济。此外,如何将粉体预先均匀地铺在布袋上也是个难题。”

最终,大学生们发明的PM2.5捕集装置,不仅解决了普通布袋除尘器使用几小时后被黏性粒子黏结堵塞报废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对PM2.5的平均过滤效率,并将装置的寿命延长到2年至3年。

市场前景被看好

企业花百万购买使用权

该产品很快获取了发明专利。“由于国家新修订的PM2.5限值标准将于2016年全面实施,汽车尾气的排放更要面临“国四国五”标准的推行,所以不少企业对这个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研发团队的另一名成员蔡雅丽介绍,如今,该发明已被江苏一家企业相中,花上百万元获得技术使用权,与此同时,宁波灏钻科技有限公司也与该项目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原本我们公司是专做水处理的,但是当我看到这项发明时,眼前一亮,觉得这项发明非常有前途,而且契合社会热点难题,所以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在进一步了解商榷后,我会考虑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宁波灏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逞涛对于能够签到这么好的项目十分激动。

“我们可以将装置小型化、中型化、大型化,分别运用到汽车、船舶、工业炉窑等不同领域。在中型化和大型化方面我们的技术已较为成熟。而小型化装置,如运用到汽车上就要解决空间问题,我们准备采用金属纤维烧集网这种过滤材料,目前正在进行有关实验。”李邯鹏说。

多参与项目研发

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

在该研发项目指导老师——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教授杨国华看来,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们能有这样的经历和能力就显得弥足珍贵。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今后的就业形势可能还要严峻。但这些学生基本上无须为找工作担心。”杨国华介绍,5个参与项目研发的学生都还在念大二或者大三,就已经有几家企业分别相中了他们。

“通过这个项目,每个参与的成员都收获了很多。首先是建立起了团队意识。他们当中,有的做PPT比较厉害,有的擅长做实验,有的则是文字组织方面很强,几个人组合在一起,基本上已经能做到各司其职,扬长避短。其次,做成这件事情,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成功的不易,这对他们今后解决遇到的困难,都有很大帮助。”

杨国华称,他曾经带过10多批这样的学生研发团队,凭借这份经历,几乎所有人就业时都很受欢迎,大部分人都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有教育专家表示,大学生通过此类方式,增加自己在学校期间的资历和能力,不失为一个应对就业的好措施。

【编辑: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