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上起来首先做的三件事,第一打开窗看天气,有没有雾霾,天气好不好。第二,看交通拥堵的状况怎么样。第三打开自来水,两分钟以后再看一看,这个水好不好。”
昨天上午,在“绿色城市与未来交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副市长王仁洲如此说。
此次研讨会,主要针对人类目前社会所面临的交通拥堵、交通环境和交通能源领域的科学问题,展开学术性探讨。
入秋以来空气质量最差一天
主要污染物是PM2.5
会上讨论最多的,还是关于天气。
前天下午4点开始,宁波的PM2.5指数开始升高。记者在宁波市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平台上看到,晚上10点时,市环境监测中心PM2.5指数一度达到243微克/立方米。
前天全市平均空气质量“三级,轻度污染”,这应该是入秋以来空气质量最差的一天了。
宁波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钱燕珍说,前晚pm2.5浓度较高,主要是没风没雨,污染物不容易扩散,空气的自净能力较差,因此白天排出的污染物都堆积在了空气中。
钱燕珍说,今天明天空气质量也不会太好。只有等到周日冷空气来了以后,宁波的风比较大,同时下点雨,能让我们的空气干净两天。
宁波考虑出台
空气污染应急管理办法
空气质量好不好,我们除了用眼睛和鼻子直观感受外,有没有更科学的办法呢?
记者了解到,目前京津冀等地已经有大气环境预警预测系统。我市环境监测中心也正与北京大学合作,研究设计宁波大气环境预警预测系统,争取在明年投入使用。同时,王仁洲昨天也表示,市政府已经在考虑制定类似北京的空气重污染应急管理办法。
那更细致的监测,比如小到每一条街道的预警是否能实现呢?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前英国气象局局长Hunt Julian介绍了伦敦的大气污染预报。他说在伦敦,你可以查到每一条街道的大气污染情况,同时,在污染天气里,特殊人群还会收到短信提醒。“比如我夫人有哮喘病,在空气质量差的时候她就会收到短信,然后做些准备。”他说。
事实上,清华大学的吴建平教授也在北京做类似的研究。吴教授提出利用移动检测车所得的数据,绘制出北京市街道街区范围内交通污染分布图,这样一方面为市民出行提供参考,一方面警示有哮喘、支气管炎等特殊人群避让重点污染区。 本报通讯员 王国英 本报记者 何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