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今年宁波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0家 成村民"精神家园"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3-11-25 12:46:12

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精神家园”

东海村村支部副书记朱威迪向记者介绍“乡风文明馆”里陈列的80多年前的铜盆。

开栏语

前不久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当前,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早日把宁波建设成“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四好”示范区,必须以奋发有为的干劲,高扬改革风帆,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宁波晚报今起开辟“改革风帆扬三江”专栏,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以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推进改善民生工作的若干亮点,以小见大,为改革精神、改革力量、改革智慧鼓与呼,期待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温暖民心。

11月19日下午,慈溪附海镇东海村村民杨忠英走进了村里的“乡风文明馆”。那里,有她捐赠的一块布料,是她自己纺的。在这个“乡风文明馆”里,陈列着许多村民捐赠的老物件。杨忠英有个朴素的心愿:“希望我们的后代也能看到这些东西。”

事实上,这样的“乡风文明馆”只是我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是我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试点年,全市计划在9个县(市)区114个乡镇(街道)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农村文化礼堂150家。农村文化礼堂这一新生事物的兴起,正在我市农村悄然引发一场精神变革。

“乡风文明馆”承载一个村的历史

今年以来,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在我市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截至本月11日,我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8家,到本月底可建成135家,占全年计划的90%。其余15家也将于12月中旬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农村文化礼堂一般按“两堂五廊”设计。“两堂”指礼堂和学堂,“五廊”指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仅赋予了曾被遗忘的宗祠、礼堂以新的生命力,也满足了村民对传统文化、村情村史的需求。

“这个铜盆是村民以前结婚用的,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挂式自鸣钟是捐赠人的老父亲从上海做生意时带回来的,一直保存到现在。”在慈溪附海镇东海村,村支部副书记朱威迪一件一件向记者介绍着“乡风文明馆”里陈列的“老古董”。这些“老古董”,是对村民过去生活的记录,承载着东海村的历史。

为建设这个“乡风文明馆”,东海村把该村的历史重新整理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村里还出过一个老英雄,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屡立军功。”朱威迪说。如今,这个老英雄的照片就贴在“乡风文明馆”的名人墙上。

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精神家园”

事实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这股潮流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活:看书、上网、听讲座……村民有了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礼堂也日益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在余姚河姆渡镇翁方村的文体活动室里,77岁的宋成兴正在打台球。老宋的家离文化活动中心只有200米路,“我是天天泡在礼堂里呀。”看书、看电视、打台球,这是老宋在文化礼堂一天的基本活动,偶尔还能看看演出、听听讲座。“上一次,我就听了一个关于咱村历史的讲座,长了见识呀。”老宋乐呵呵地说。

在象山贤庠镇海墩村,曾举行过一场“七岁开蒙”仪式,整个活动经历了拜师仪式、朱砂启智、开笔破蒙、学童诵读、分发“智慧笔”和“聪明蛋”等五个环节。“这个仪式好啊,可以给参加仪式的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位姓胡的村民表示,“以前村里只有文艺演出的时候才热闹,如今有了文化礼堂,我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受益的还包括外来人口。在小港衙前村,外来人口有1万人左右,而当地村民只有2800人。该村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中,举办了宁波老话课、“候鸟学习班”,平均每两个月村里就会举行一次文艺表演。该村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邵辉表示,自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新老村民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记者 梅薇 文/摄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