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社区也找到了小吴的高中同学。当然,人选是精心挑选过的。“这位同学,工作积极,热爱生活,与小吴的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
幸运的是,“刺激教育”加上同学的以身说法,有效果了。现在,小吴开起了淘宝店,月入两千多元,基本能实现自力更生了。
【案例二】12岁男孩,隔三岔五就打架
12岁男孩小包,父母在他两岁时离婚,母亲移民,目前为单亲家庭。父亲经营外贸公司,家境富裕。小包的日常起居,都有保姆阿姨照顾。
小包与同学的关系很差,有暴力倾向,爱打架挑衅。起因也往往都是极小的事,比如有人占了乒乓球桌,他就会挥起拳头。隔三岔五,父亲总要帮儿子善后,赔医药费、登门道歉,是常有的事。
在学校,小包是老师、同学眼中的问题学生。担心危及同学安全,老师也有意不让小包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平时在家,父子很少交流,常常是儿子惹事了,两人才会说上话。可父亲的脾气也很暴躁,常常用责骂、一顿暴打收尾。
孙静平是小包所在社区的社工,与居民接触较多。去年冬天,小包的父亲找到她寻求帮助。
请家长每天和他谈心
缓解孩子冲动情绪
“家长找到我们时,担心孩子这么爱打架,怕他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孙静平说,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后,他们分析孩子可能想通过打架等危险行为,引起家长的注意,毕竟父母离异后,父亲专注于事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也导致了小包越来越爱惹事。
社区介入后,首先找到了学校老师,请他们允许小包参与集体活动。“融入集体生活后,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慢慢的也能减少暴力等不良行为。”
另外,家庭氛围也很重要。孙静平说,12岁的孩子,很需要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每天,都会请老师填好日程表,记录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有好事也有坏事。还要求家长每天留出1小时,与孩子聊天,引导家长学会表扬孩子。
孙静平说,现在小包不那么冲动了,遇到解决不了的事知道找老师帮忙,在学校也有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