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4日讯
496389139。每一天,都有人试着和这个QQ号加好友。
QQ号的主人是朱治平。在过去7年里,这个来自安徽池州的小伙子,在第二故乡宁波北仑累计奉献2000多小时志愿服务时间和18400毫升鲜血。
可现在大家再也得不到他的回复了。今年1月25日,因突发心肌梗塞,年仅32岁的他永远离开了他的家人、朋友和最爱的志愿服务。他的QQ空间上更新的最后一条消息,是推广“阳光早餐贵州助学”志愿活动。
“他实在太累了。”认识朱治平的人都说,他太需要休息了。
辞职开店,只为做志愿者
北仑霞浦街道华浦路40号。
清晨3时,整座城市还在沉睡中,沿街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却亮起了灯,32岁的陈敏在里面磨豆浆、发面团、剁肉馅、包小笼。
“本来这些都是他做的,一下子都要我来,总怕忘了什么。”在陈敏眼里,丈夫朱治平去世前,是家里理所当然的主心骨,做什么,怎么做,她都听他的。2009年初,在企业做编程员的朱治平突然说要辞职,她也没拦着,“他说,在企业工作,上下班时间定死了,又常常要加班,没什么空闲可以参加志愿活动,还是自己做生意好,可以带着我一起。”
那时起,朱治平夫妇的每一天都是从黑暗中开始的。豆花、煎饼、小笼、饭团……手巧又肯学的朱治平学了不少手艺,早餐店的生意也因此红火。
很多志愿者都尝过朱治平的手艺。“有时候一早要集合,他总会把每个人的早餐都带上,笑呵呵发到我们手里。”第一次接到这份“爱心早餐”,志愿者梅珍波下意识地想掏钱,“他立刻摆手说不要,急得脸都红了。”
夸朱治平手艺好的,还有霞浦上阳敬老院的老人们。他们已经不记得朱治平来过多少次了,大家都对这个戴着眼镜、不爱说话的小伙子赞不绝口。“月饼、包子、饺子,都是他自己做的。”70岁的蔡老太清楚地记得,“上一回月饼是豆沙馅的,带过来的时候还热乎着。”
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
华山路251号,北仑志愿者协会。
一周后有一次广场志愿活动,志愿者服务大队负责人冯波和往常一样,给队员们群发通知短信。回复陆续来了,曾经那个经常最快说“好”的人,却再也没有出现。
大家都知道,朱治平是北仑志愿者队伍中出勤率最高的队员之一。“只要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冯波记得,这个瘦瘦高高的男孩话不多,可服务热情高,去敬老院给老人剪脚趾甲、助学结对、现场义卖……一个活动都不落下。
每年的女排比赛,他每天都到岗做志愿服务,从早上9时到晚上9时,在体育馆里来来回回巡逻。大家知道他早上起得早,要他早点回去,他都说吃得消;去年北仑举办X-CAT摩托艇大赛,整个看台区有1.5公里,一连几天,朱治平和队员们抬着装满午餐的食物箱子穿梭于看台之间,一天要走十几遍。
“他本来是个内向的人,成为志愿者以后,外向开朗很多。”孪生哥哥朱治业记得很清楚,不善言辞的弟弟曾经告诉他,“奉献”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而即便在今年回老家的车上,他说的也都是志愿服务的事儿,他一直动员家人一起参加志愿活动。
在这座原本陌生的城市,朱治平努力打拼。
去年初,为了让孩子顺利入学,朱治平咬咬牙按揭买了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贷款40多万元。“为了还贷,一家三口把没住过的新房子租了出去。夫妻俩还去学了做面条的手艺,原来只卖早餐,现在一日三餐都营业。”朱治业说,弟弟平日里很节约,儿子的校服都特意买大了好几个尺寸,就为了多穿几年。
这一次回家过年,他也不敢给自己放长假,走之前还托人在网上买了正月初八回宁波的火车票。
默默奉献,他从未离开
霞浦街道陈华浦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就在几天前,63岁的邬忠祥读完了《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故事集》。那是过年前,朱治平推荐给他的。“小朱说里面的故事挺打动人,如果有机会他也愿意献出‘生命礼物’。只是,走得这么急,谁也想不到。太可惜了。”
去年3月,社区找来朱治平负责做外来务工者的调解工作,老邬因此和他成为“同事”。
邬忠祥介绍,社区里的380户外来人口,朱治平早就走了个遍,求职、生育、孩子上学,这些伤脑筋的事他都能帮忙处理。
就在推荐老邬读这本书的当天,两人聊起献血,“我说我献过两次血,他还夸我。谁想到,他偷偷献了那么多!”在朱治平的遗物里,厚厚的献血证书让所有人震惊。根据宁波市献血办的记载,从2005年6月起,他已累计献血18400毫升。
“他总是一个人搭公交车去市里献血小板,还老动员其他人一起去。”前年12月,拗不过他的陈敏跟着他一起去献血,“那一回,朱治平高兴得像个孩子。”
去年12月24日,朱治平献了生前最后一次血。他在QQ空间里写着:“圣诞礼物!今天差一点不能献了,一项指标高了点。后来又查一次,OK!”
“他每次参加志愿活动回来都很开心,现在我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开心了。”这几天,原本不会上网的陈敏学会了用QQ,看着日志里或长或短的记录,以及照片里神采飞扬的笑脸,她的丈夫似乎从未离开……记者 何苏鸣 区委报道组 金旭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