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宁波科学发展新优势,这一问题紧紧敲击着1000万甬城人的心坎。
实施“改革、创新双驱动”、推动“四治理”、开展“五水共治”、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力促经济转型升级等举措,宁波市委、市政府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将使宁波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先机,在嬗变中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向改革要最大发展红利
坚持改革驱动,是赢得未来、创造未来的关键。宁波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列出的“改革清单”,明确了300多项具体的改革任务。
宁波积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并作为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实施“非禁即入”“法无禁止皆可为”,下大力拆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性壁垒。推进工商登记“宽进严管”,做大民营经济的“塔基”,引导更多的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融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
开放是宁波的比较优势,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重在构筑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宁波以城市国际化引领新一轮开放合作,积极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市场采购模式、进口便利化三项试点改革,推进重点开发区合力提升,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积极申报宁波综合保税区。同时主动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探索实施国际贸易便利化综合试点,适时争取申报宁波自贸区。
在海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宁波重在提升港航物流产业的带动功能,完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港口、物流园区、贸易市场“三合一”整体开发模式,积极探索海铁联运综合发展试验区、宁波港航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以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宁波摩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宋星亮说:“现在宁波企业‘机器换人’的热情普遍高涨,我们自主研发的经济型工业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价格比进口低很多,也深受市场的欢迎。希望政府在项目引进、人才培养和配套服务方面,加大政策倾斜,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记者了解到,到2016年,宁波将力争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在新一轮发展中,应当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怎样推进科技创新?宁波的答案是重点抓好“三聚一转”。“三聚”就是集聚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创新企业,“一转”就是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率。
在集聚创新机构上,宁波举全市之力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在全国打响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品牌;在集聚创新人才上,把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头等大事”,像珍惜自己眼睛一样呵护珍惜人才,像爱惜自己身体一样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集聚创新企业上,深入实施“科技领航”和“高成长企业培育”两大计划;同时,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和“产学研资介”一体化机制。
“四治理”破解发展瓶颈
更让宁波人津津乐道的是全市如火如荼开展的“四治理”活动,干部和群众一致认为,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宁波的发现瓶颈。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宁波人朗朗上口的四治理,即生态治理,守护蓝天碧水;城镇治理,打造品位都市;社会治理,文明之城更和美;软环境治理,“加减乘除”提升竞争力。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些年,宁波每年的环保投入超过百亿元,“美丽宁波”建设要上新台阶,就要干好“一件大事”、守好“五条底线”。“一件大事”:指的是“五水共治”。具体而言就是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排涝水、抓节水,抓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全社会亲水、爱水、节水的良好习惯。同时,宁波还守好“五条底线”,即生态控制线、源头防护线、治污达标线、执法高压线、生态修复绿线,从而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重现江南水乡、宁波水韵的美景。
作为东部地区重点城市,宁波比土地资源不如中西部,比人才资源不如上海等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宁波实现新一轮发展,靠什么?宁波市委、市政府给出了答案:做好“加、减、乘、除”法,治理发展软环境,比拼服务的效率,比拼体制的灵活,比拼发展的环境。
宁波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加”,就是要主动加压担责;“减”,就是要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乘”,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效能的乘数效应;“除”,就是要破除各种顽症和陋习。革除“四风”之害,一方面保持治标强势,另一方面加大治本力度,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既能堵风,又能防风,既能治“流行病”,又能治“特种病”。(记者 张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