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农业治水的重中之重,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或者达标排放是治理的衡量标准。一大批在禁养区范围内以及不能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户)将关停。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考验着宁波畜牧行业:市民吃肉如何得到保障?
猪肉自给率将下降8个百分点
根据宁波市畜牧兽医局提供的数据,到2015年前全市力争完成关停或者搬迁生猪存栏22.6万头,落实生态消纳地93万亩。
“在宜养、限养区内的一些规模小、实力一般的养殖场(户)必须通过改造提升才能继续养下去,否则只能选择关停。”市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称。
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站长陈淑芳透露,象山县通过整治专项行动,拆除“低小散乱差”养殖场(户),实现规模生态养殖,全县畜禽养殖户数将从原来的1657户减至1000户左右,全县生猪存栏量也将下降两成。
笔者从市畜牧兽医局了解到,在此之前,全市年生猪出栏数在170万头左右。为满足市民吃肉需求,我市每年还须从外地调运100万头生猪,才能保障市场正常供应。据测算,外地生猪约占消费总量的40%。
毫无疑问,此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一定程度上将减少本地生猪的饲养量。业内人士估计,宁波本地生猪年出栏数量将下降20万头左右。也就是说,自己一年只能提供约150万头。如果每年生猪需求量不变的话,猪肉自给率大概为55个百分点,比现在的63%下降8个百分点。
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力争到“十二五”末,猪肉等主要肉类自给率稳定在50%以上。“依照一般惯例,一个城市的猪肉自给率至少要达到50%,这样才能保证市场供应、价格和消费的稳定。”市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称。
三大手段力保市民吃肉
既要坚决治理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又要保障市民吃肉,两者之间如何求得平衡?这是摆在管理部门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对此,作为主管单位的市畜牧兽医局给出的答案是,向外建立养殖基地,提升本地生态畜牧场规模,同时依靠科技提高生猪出栏率。
鄞州区在我市最早实施畜牧业“走出去”战略。目前,鄞州区有8家畜牧龙头企业在湖北、江西等地建立大型生猪养殖基地。按照协议,在宁波本地猪肉供应紧张的时候,这些在外地的养殖基地将优先供应甬城市场。
面对关停现状,我市一些规模养殖企业也在想方设法挖潜,扩大养殖规模。宁海振宁牧业公司通过畜牧业精品园项目建设,生猪出栏规模将从1万头提高到2.5万头。余姚逸然生猪养殖场正在实施国家生猪标准化和畜牧业项目,扩建标准化养殖场,年饲养数量增加5000头以上。
同时,农业部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猪出栏率。通过组织实施生猪“110”工程,即全市10万头存栏母猪,每年每头母猪多提供一头肉猪,实现全市年出栏生猪10万头。市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基本不会影响市民肉类消费,这一点,请市民放心。”本报记者黄剑跃孙吉晶通讯员余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