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2014年5月25日 宁波解放65周年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4-05-25 12:46:08

今天 宁波解放65周年

宁波人民夹道欢迎解放军。(资料照片)记者 王增芳 翻拍

今天,是宁波解放65周年纪念日。

弹指一挥间,65周年斗转星移,宛如一幅历史画卷。

画卷的那一头,是1949年5月25日。这是一个注定要被永载史册的光辉日子。

这天拂晓,宁波宣布解放。上午,宁波2000余名中等学校师生,抬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举行欢迎解放军的集会和游行,庆祝宁波解放。

1949年5月25日,这是一个城市的新生,更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此,宁波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记者 毛信意

大军会师 秩序井然

解放宁波城区的主力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当时,为使城市免遭破坏,部队制作作战计划时,决定兵分两路,一路正面进城;另一路进入江北后渡过甬江,迂回敌人侧背,配合正面歼敌。

1949年5月24日下午3时,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65师195团从慈城沿公路疾进,首先抵达宁波江北岸。为防止敌人破坏灵桥,该团三营八连奉命抢占灵桥。八连在甬江边搜寻到几艘渔船,趁着漆黑的夜晚,分成数批,从江北下白沙抢渡甬江。

船靠岸后,部队到达江东,担任突击任务的三排八班班长刘长科,带领突击组,沿江岸向南进军。在灵桥附近,迂回包围了国民党军队占据的3幢两层高的楼房。

很快,我军响起突突的机枪声。在机枪的掩护下,突击队员迅速冲向前,活捉了敌人的哨兵,攻占了第一幢楼房。紧接着,又采取了连续爆破的策略,用3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掀翻第二幢楼房的门楼,攻下第二幢楼房。

面对无可挽回的局势,第三幢楼里的敌人乖乖缴了械。此时,三营7连也在宁波江东面粉厂一带,歼灭了一个排的敌人。在扫清江边的守敌后,后续部队顺利渡过甬江。

当晚8时左右,另一路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64师190团,到达宁波城区。

190团3营9连接到一项硬任务,攻打宁波西门。该连副指导员栗广成是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在栗广成的率领下,部队从望春桥方向接近宁波西门,对敌展开攻击。

当时西门口有一座石桥,桥旁有敌人修建的碉堡,北斗河东岸还有敌人挖的壕沟。由于大石板铺的走道垫得不平,战士们踩上去后发出清晰的响声。很快,被守卫的敌人发觉了,他们用机枪猛烈射击。解放军班长邵永安和两名战士当场牺牲。

我军立即发起一阵猛烈的炮火还击,炸得敌人落花流水。紧接着,栗广成带领战士们再次向石桥冲去。此时,已丧失了斗志的残敌不再抵抗,拔腿就跑。我军取得战斗胜利。

与此同时,66师197团在骆驼桥歼敌一个连,截断敌人逃往镇海口的退路。64师190团从西郊进入城西,191团自西而南,截断鄞奉公路,在石碶俘敌240余人。

5月25日拂晓,65师195团和64师190团在宁波市中心会师。

由于各方准备工作做得到位,因而在解放宁波的过程中,电力公司受到很好保护,照常通电。电讯部门不仅通讯没有中断,并阻止有人想把一些重要器材转运舟山的企图。尽力做到了工厂不停工、学校不停课、市场不停业的目标。

5月25日,宁波宣布解放后,2000余名中等学校师生举行欢迎解放军的集会和游行。

此后,宁波城里的生产生活秩序很快恢复正常。

宁波各地 陆续解放

宁波各地的解放时间,主要集中在1949年5月。宁海和象山解放的时间在1949年7月。

1949年5月22日下午,22军66师96团进抵余姚马渚镇,与余上县工委书记余先等地方干部会合。当晚,65师193团进抵余姚城郊。23日拂晓,66师和65师在余姚城区会师,余姚解放。25日,余姚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5月24日,22军64师、65师、66师3个师分路向宁波进击。上午9时,沿杭甬公路急进的65师195团,在慈城的东山、西山迫使敌一个连缴械后,解放了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

5月24日,向嵊新地区进击的21军61师进入奉化,下午进驻溪口镇。25日,该师182团进抵江口镇,181团从溪口南面直插奉化县城,一部分守敌退往象山,奉化解放。

5月25日下午,22军66师197团自骆驼桥进至镇海城郊,随即渡甬江,进占小港,切断敌人南逃之退路;198团在镇海城西中官路一带,歼敌一个多排。26日晨,进占镇海县城,俘敌80余人,缴获轻机枪5挺、汽车20余辆,镇海解放。

5月25日,宁波解放后,国民党溃军大部分逃至象山半岛。

7月3日,人民解放军发起宁象战役。7月5日晚,21军61师181团、183团围攻宁海县城。23时,从南门突入城内,俘敌200余人,宁海解放。

7月6日,21军61师、22军65师突破象山半岛守敌第一道防线后,分东西两路,从西溪岭、石门岭钳入象山县。

7日晚,61师182团攻占泗洲头,65师进抵墙头。

8日拂晓,象山县城解放。当晚,61师突破敌五狮山至尖锋山第二道防线,向新桥、定山、石浦进军。

9日上午,国民党驻石浦玉泉盐场千余名税警起义,我军进驻石浦等地。至此,宁波地区陆地全部解放。

■历史回眸

1949年4月25日

蒋介石仓促离开溪口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按以往的做法,他返回溪口老家反思,寻找重返政治舞台的机会。

1月21日下午,蒋介石和蒋经国等人乘专机飞抵杭州,当晚下榻在笕桥机场的天健北楼。

22日上午10时,蒋介石全家乘机离杭。35分钟后,飞机降落在栎社机场。然后,乘车到了故里溪口。

与前两次下野返乡相比,蒋介石这次重返故里,除了装成闲人、阻止和谈与另谋东山再起良策之外,实际上含有向家乡父老告别的意思。同时,他带领全家返乡,也有利用在大陆的最后时日,对常年在外的两个儿子、儿媳及孙辈,进行一次乡情教育的含义,以增进后辈对家乡和祖宅的印象、感情。

蒋介石登武岭,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久久不忍离去。他感慨地对儿子蒋经国说:“此次下野,得返溪口故乡,重享家园天伦之乐,足为平生快事。”

除夕之夜,蒋介石全家在丰镐房团聚度岁,这是蒋介石1913年以来36年间,第一次在老家度岁。

正月十五那天,蒋家祠堂摆了许多桌酒席,蒋介石邀请地方官奉化县长、武岭学校校长和族里的人及亲邻参加。

席间,蒋介石接到密友戴季陶自杀身亡的消息,悲愤异常,酒宴不欢而散。

蒋介石深觉来日无多,与家人一起,到奉化葛竹等地扫墓探亲。清明节那天,全家祭扫蒋母墓。蒋介石在墓前躬身下拜,喃喃祈祷,涕泪横流。拜毕,连声嘱咐儿孙多磕几个头。接着,蒋介石又命堂弟蒋周峰及族人,挑了祭品,一起到桃坑山祭扫了父亲之墓。其后,蒋介石全家还赴宁波南郊柳亭巷祭扫蒋姓祖坟,以示孝心。

正当蒋介石逗留家乡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共谈判破裂后挥师南下,4月23日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听说余姚一带已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便衣”在活动,蒋氏父子立即让妻儿乘飞机,先去台湾,以免后顾之忧。

同时,蒋经国奉父命,令部下准备好船只,随时准备撤离溪口。

1949年4月25日,在奉化溪口,蒋介石草草早餐后,与蒋经国去母亲墓前拜别。蒋介石身着长袍马褂,手持礼帽,臂挂拐杖,久久呆立在生母王采玉的墓地前,沉默不语。

最后一顿午饭,按蒋介石的吩咐,一律溪口传统家乡菜。蒋经国在当天的日记里,作了这样的记录:“溪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本想再到丰镐房探视一次,而心又有所不忍;又想向乡间父老告别,心更有所不忍,盖看了他们又无法携其同走,徒增依依之恋耳,终于不告而别。天气阴沉,益增伤痛,大好河山,几至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能形容于万一……何时重返家园,殊难逆料矣!”

当天,蒋介石由长子蒋经国、侍卫长俞济时及几个卫士陪同,从溪口先乘小车,到宁海崔家,因通往港口的路狭窄又高低不平,汽车难行,蒋介石下车换乘竹椅轿子,抬到濒临象山港的团堧埠头。当时正值小汛,“泰康”号兵舰停在外海,需坐竹筏,转乘小汽艇,再过渡到舰上。

“泰康”号鸣笛启动,蒋介石就此离开故乡,直至1975年4月5日病逝台湾。

本文有一部分资料参考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台海风云》等著作,特别鸣谢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及王泰栋先生,在本文采写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