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发掘宁海农家私藏秘制枇杷膏:熬出来的幸福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4-08-05 12:18:37

  宁海一市镇的农家在秘制枇杷膏。

  “咳咳咳……”

  在宁波宁海一市镇曹家村采访时,几声轻咳“掏”出这个小村的私藏——枇杷膏。

  热情的老农奔回家翻出一瓶压箱底的枇杷膏递了过来,只见棕褐色粘稠液体装在用过的玻璃瓶里,极不起眼。“别看卖相不好,包治咳嗽、喉疼,效果好着嘞!”老农自豪地说道。

  在曹家村,枇杷膏算得上是家家户户的日常装备。全村有200多户居民,大伙的一亩三分田能种枇杷的全都种上了,枇杷年产值达2000万元。

  “一车车的枇杷卖掉,我们赚足了腰包,可也不能忘记体贴自己的身体呀!”在老农纯朴而简单的思维里,辛勤是需要得到自然丰厚的回报的,所以,在他看来,秘制枇杷膏就是全村的枇杷产业留给自家人的土著福利,意义非凡。

  一个村的秘炼法则

  这两天,55岁的王桂凤洗洗晒晒,收拾着炼制枇杷膏用的大铁锅、大铁铲,再启用工具要到一年后了。

  门堂中央,柴火烧过的一块块烟黑色可以看出之前的忙碌。“前阵子连着半个月天天炼枇杷膏,一口气煎了30斤枇杷膏,算是备足了一家老小一年的用量。”王桂凤说,每年枇杷季过后,他们都要留一些新鲜果子来提炼枇杷膏,在曹家村,这似乎是一年一度的盛事,谁都不敢疏忽。

  “有个头疼脑热不用吃药,光这个就治得了,尤其现在哪家哪户没个孩子,给他们备点,总比吃药放心。”王桂凤说,给家人吃的东西可马虎不得,朴素的用途让曹家村枇杷膏形成了繁复的秘炼法则。

  王桂凤说,秘炼法则里最不可撼动的一点便是货真。

  “我们全部是用新鲜枇杷汁来炼膏的,鲜枇杷去皮、去核,再用磨豆腐的纱袋把水分挤出来,过滤三四次,直到把残渣清除干净,如果有残渣,一下锅煎就会糊锅。”王桂凤说道,这可是个辛苦活,每次忙不过来,自家宁波亲戚都会跑过来帮忙。

  如果说弄汤汁是个精细活,那熬汤汁便是个十足的功夫活。王桂凤告诉我们,一般一锅枇杷汁得用柴火煎上一天一夜,家里人轮流守着,火不能太旺,中火最适中。“特别是不能加一滴水,这样200斤枇杷只能煎出10斤枇杷膏来,可是却是最最浓厚的枇杷膏,可以保存好几年呢!”

  等枇杷汁变成了褐色的浓稠状,曹家村的枇杷膏初胚便有了。说是初胚,因为你既可以这样食用,还能变化出很多花样来。

  譬如,村里一些老人就会把自己平时要吃的养生中药也掺到初胚里再熬制,就制成了各种功能的枇杷膏。

  一个产业的萌发点

  枇杷季刚过,与曹家村一样热火朝天的是十几公里以外的宁海人陈在西的厂房工地。

  “一万六千平方米加工生产线,年底能建好,到时候枇杷膏就不只是一个小村的私用品了。”陈在西为此努力了许多年。

  一开始,陈在西是在宁海当地做枇杷花茶加工的,渐渐的,很多客户都会来跟他打听枇杷膏,还托他到曹家村去帮忙收购一些,大约200ML的一瓶收来的价格是150元左右,随着代购业务越来越多,曹家村的“压箱底”供不应求了。

  “何不批量生产枇杷膏?”一个新的枇杷产业便在陈在西的心里萌芽了。

  陈在西知道,枇杷膏算不上新鲜物,念慈菴川贝枇杷膏早已占据市场多年,但曹家村的枇杷膏稀罕就稀罕在纯天然秘制。于是,第一年,他便招集了十几个村民帮他煎枇杷膏,可是土法提炼费时费力,一个月时间内,加班加点也只生产了100斤,产量实在太低。

  怎样把土法和机器嫁接起来?陈在西一直在寻找方法。他找到外地一家药厂做实验,在保证原汁原味的材料的基础上,把挤汁、提纯等基础工艺交给了“机械手”,这样一试,效率竟然提高了一倍以上。去年,他们一口气试生产了10多吨果子,炼得枇杷膏1000斤。

  让陈在西欣喜的事,机器介入,枇杷的利用率也提高了。以前手工挤压,浪费很多,一般22斤枇杷才能生产2斤枇杷膏,而现在,他把原料的数字降到了10斤。

  陈在西心里慢慢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说:“我自己的枇杷基地种了近千亩枇杷,今年枇杷才卖十几块钱一斤,可一斤最上等的枇杷膏可以卖到一千块钱一斤,那么以后,我可以不卖枇杷,只卖枇杷膏,这样枇杷产业的利润能成倍的增长。”而他的想法,或许将改变着一个产业的未来走向。浙江日报 记者 陈醉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通讯员周如歆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