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千余老外宁波学习中国画 中国牡丹画出“洋”色彩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4-08-21 12:08:41

千余老外宁波学习中国画 中国牡丹画出“洋”色彩

洋学生开心地画起了红牡丹。

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陈醉 区委报道组 章燕飞)在加拿大上大二的杰丝暑期来到宁波学习,每次放学后,都会准时到学校附近一家餐厅打工。她总抢着多涮几副碗筷。

卖力干活,“杰丝”的动力是这样一幅画面: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家“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十几个有着不同肤色、年纪参差不齐的“洋学生”一起,手握毛笔,颇有架式地涂画牡丹,一旁的一个小个子中国老师左右指导着,调色深浅、用笔快慢、花瓣组合以及叶片的勾勒……

“去年,我到宁波游玩,偶然机会发现了这个专教老外习中国书画的公益书画社,今年我就攒机票来这儿学画中国画了。”杰丝说道。

“红牡丹”的吸引力

每次“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开课,姜红升总是提早半个小时就到书画室,剪裁纸张、分配颜料和色盘、给每张桌子倒洗笔的清水等等,这一切都是他一个人的工作,因为他就是唯一的老师。

姜红升原本在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教授英语课,捧着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可是,2012年9月,姜红升却做了一件让许多人费解的决定:辞职成立一个专教老外学习中国书画的书画社。故事还得从一群远到而来的德国交流生讲起。

当年的4月份,45位德国学生到宁波交流,校方拿出了最具中国特色书画课,而爱好书画又精通英语的姜红升,自然成了讲课人选。他还记得,那群德国孩子刚刚踢完足球赛来上他的书画课,个个趴在桌椅上不愿意配合,这课该怎么上呢?

不过,他还是拿起笔,认认真真演示起来,他选择了画国花牡丹。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笔尖上调上曙红,在净白的宣纸上,一笔笔落下,数瓣浓淡相宜、色泽鲜艳的牡丹花瓣渗透宣纸,这群孩子竟然忘记了疲劳,好奇地围了过来。他没想到,一节课竟然能让洋孩子们爱上中国文化。

一个大胆的想法,便在姜红升心里成形。三个月后,姜红升借宁波大学园区(鄞州区)图书馆的一角,创办了“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成为了全职的“文化义工”。其中,周一和周五上午是太太班,周六家庭亲子班,周三晚上则给年轻人上课,每周四次,至今“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已经有1000多位洋学生。

洋学生的国画潜能

像大多数学员一样,50多岁的澳大利亚人Gillian刚到“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时,连毛笔也握不住。侧锋、中锋是什么她根本不懂。上第一节课时,姜红升不忙着动笔,而是先讲国画里的“主角”。

譬如竹子,他会故作神秘地发问:“中国最长的草是什么?”洋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而讲到用笔,他则把画一朵花瓣的轻重比喻成青蛙的三级跳。

听到这里,Gillian兴奋地在宣纸上涂鸦起来,姜红升便紧跟上,从她长短、浓淡、形状不一的花瓣中,挑出一笔给力赞赏。这下子,她的兴趣更浓了。

画第二朵花时,姜红升把构图权交给了Gillian。也许是中国书法固有的魅力,也许是西方文字线条的基本功,洋学生的国画潜能常常让姜红升惊叹不已。短短两节课过后,Gillian竟然画出了一幅完整的牡丹图。

不过,最让姜红升激动的是洋学生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有一次姜红升问学生们,牡丹花该画什么样的颜色。一位德国男生突然蹦出了一句:“Blue!”这让他愣了几秒钟,因为他还从来没画过蓝色的牡丹花。他觉得,自己也从洋学生身上学到了更多的思维方式。

走出去的“牡丹花”

一天,46岁的美国人Lilith正浑然不觉地用心画画,笑容不知不觉爬上嘴角,甜到心里。她不知道,一位“不速之客”、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教书的丈夫陶凯闻正悄悄地躲在角落里注视着她。

Lilith是位全职太太,从美国来到异国他乡宁波生活,旧时的老友不在身边,每天除了在家做做家务、带带孩子,生活里没什么惊喜。慢慢地,心情变得有些抑郁。

而如今有了每周一和周五上午的书画课,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了起来。

“这段时间来,我从来没有发现妻子可以笑得这么开心,是中国书画带给她幸福。”下课后,陶凯闻一把拉住姜红升,不停地用英文说“谢谢”。从此,这位美国人成了“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头号粉丝,自告奋勇地担当起了书画社的“文化大使”,不久前,陶凯闻带着几幅“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的学生画作出发去澳大利亚,这次,他的任务是帮宁波学校争取来10个留学生。跟以前的每一次招生一样,他每到一个国外城市,都不忘记讲讲书画社的故事,吸引了不少洋学生。这不,此次的留学生中有5名学生给出决定来宁波的理由便是:想去书画社学画。

说到这儿,姜红升开心地笑了,“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产生更大的影响。”

【编辑:徐挺】